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分析

柳静  
【摘要】:作为当下最流行的电视节目样式之一,电视综艺节目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引起巨大的争议:一方面,电视综艺节目作为众多电视节目样式中最活跃的样式之一,受市场经济和节目自身特性的影响,而展现出的娱乐性,得到广大受众的认可和喜爱;另一方面,过度迎合受众和追求收视率的发展趋向,使得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呈现出低俗、通俗和媚俗的特点,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具体的表现形式,受到主流文化和知识阶层的批判。电视综艺节目成为各方利益争夺的焦点,将其作为考察电视节目样式的样本,这也是在众多电视节目中,选择综艺节目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原因。 第一章主要对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阶段进行梳理。从80年代开始,电视综艺节目先后经历了以表演为主、以游戏娱乐为主、以益智类为主及真人秀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二章主要对电视综艺节目产生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电视综艺节目正是在社会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借助大众传播媒介这一平台,得以产生并发展。 第三章将电视综艺节目放在文化视域中进行解读,这是本文的重点。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环境的转型,娱乐产业迅速发展并不断壮大。电视作为娱乐产业中重要的视听媒体,也面临着娱乐化的侵袭。 处于真人秀时期的电视综艺节目,标志着大众狂欢时代的真正到来。巴赫金发现的民间狂欢节的几种主要表现方式:仪式化的奇观、喜剧式的语言作品等在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中得到很好的体现。狂欢的结果是快感的产生,而中国传统伦理规范的束缚,又导致真正狂欢缺失的局面。 消费社会的背景推动及当代人身心的消费欲望,使得视觉文化产生。作为大众文化产业中的电视综艺节目,也不断追求视觉的审美,以满足当前受众的需求。 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群体的电视综艺栏目,是青年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及都市环境的影响,青年亚文化呈现出对传统和精英文化的抵抗及非主流的文化特色,在电视综艺节目中则表现出青春感性冲动和青春偶像崇拜的特点。 第四章主要是从批判的角度分析电视综艺节目。电视综艺节目的娱乐属性,在过度迎合受众心理需求和挑战精英文化的同时,必然导致电视综艺节目的低俗化倾向。另外,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也处于相互模仿和抄袭的状态,面临缺乏创新性的局面。如何创造出中国自己的综艺节目成为电视从业人员面临的一大难题。 第五章主要针对目前电视综艺节目中的问题,提出了三个发展策略,即提升节目品位、倡导绿色收视;立足本土化、民族化,创造中国自己的综艺节目;提高创新能力,树立品牌意识。 综上所述,电视综艺节目以其自身的特性,为大众狂欢提供了平台,也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的大众文化、视觉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的特点。同时,电视综艺节目面临的许多问题,包括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创新性的提高,这需要电视从业人员和受众的共同努力。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郝俊慧,叶昌前;电视综艺节目发展变迁及其困境[J];新闻大学;2005年01期
2 李永明,麻剑辉;电视综艺节目的法律保护[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12期
3 胡北;电视综艺节目初探[J];中国电视;1994年12期
4 潘平;电视综艺节目与大众传播[J];声屏世界;2003年12期
5 宋烨;试谈电视综艺节目的个性化追求[J];当代电视;2000年S3期
6 陈旭光;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与对策[J];当代电视;2001年07期
7 高震 ,刘路;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解读[J];中国电视;2002年03期
8 杨琨;电视综艺节目包装刍议[J];电视研究;1998年02期
9 ;台湾电视综艺节目污染严重[J];中国青年研究;1999年03期
10 王澍;电视综艺节目文化定位的“雅”“俗”论[J];声屏世界;2000年06期
11 赵植;真实的世界与假定的空间——论综艺节目的创意与编导[J];福建艺术;1998年06期
12 居丽娜;电视综艺节目漫谈[J];声屏世界;1999年12期
13 焦晓军;敢问路在何方——对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思索[J];当代电视;2002年09期
14 刘强;从观众的接受心理看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J];齐鲁艺苑;2003年04期
15 柏成建,白羽,郭丽娅;突出电视综艺节目的人文色彩[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年07期
16 王澍;挑战电视综艺节目[J];声屏世界;2001年09期
17 陈文敏;;电视综艺节目身体泛化浅论[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18 尚小虎;;地方台电视综艺节目的分析研究——以天津卫视为例[J];东南传播;2009年09期
19 孙虹,杨士德;试论电视综艺节目的电视化[J];电视研究;1995年09期
20 王澍;做好电视综艺节目导播的几点体会[J];声屏世界;200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凤英;高曼霞;陈实;;受众接受心理与编辑的社会责任意识探究[A];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第7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马利;;加强党对新媒体的建设、运用和管理[A];改革创新铸辉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黄升民;陈素白;;社会意识的表皮与深层——中国受众广告态度意识考察[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全球传播、媒介与创意产业-对后工业文明的思考”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4 童菲;;信息·均衡:“议程设置”与“沉默螺旋”的博弈解读[A];科技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占莉芳;武文颖;;虚拟的悖反——关于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反馈机制有效性的思考[A];科技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吴庚振;郭芳;;“超女现象”的受众心理分析[A];第五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心理学会新闻与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方晓红;;经济信息在苏南农村的传播现状调查研究[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8 赵自然;;小议“过度效应”[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吴春容;;科技期刊互联网发展思考[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10 叶丹;;在颠覆传统中创新未来——谈媒体内容管理的发展方向[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炜;俗世之镜—台湾综艺节目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卢锋;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马晓超;电视的假相[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4 刘伟斌;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丁莉丽;共谋与斗争:“视觉文化”时代的影视风景[D];浙江大学;2004年
6 徐巍;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八九十年代小说创作[D];复旦大学;2004年
7 高燕;视觉隐喻与空间转向[D];复旦大学;2005年
8 赵瑞华;媒介文化与休闲异化[D];暨南大学;2011年
9 胡俊;早期现代欧洲“中国风”视觉文化[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10 龙耘;中国大众传媒涵化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静;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郭琳媛;我国电视综艺节目“三俗”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刘慧;电视综艺节目公益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韩超;韩国电视综艺节目形态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杨思萍;台湾电视综艺节目在大陆的传播及其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郑骁骁;台湾电视综艺节目“政治秀”的解读[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郑骁骁;台湾电视综艺节目“政治秀”的解读[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赵莉;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中的表演元素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9 张翯;我国电视综艺节目主持群的和谐结构构建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10 霍正玮;论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性的法律保护[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贺;电视综艺节目缘何步入低谷[N];人民日报;2001年
2 刘金祥;电视综艺节目亟需提升文化品位[N];文艺报;2003年
3 胡智锋;《星光大道》成功之“道”[N];人民日报;2011年
4 陈旭光;期待突破[N];人民法院报;2001年
5 本报评论员 启越;为什么办“春晚”[N];经济观察报;2011年
6 庞永厚;电视“博彩”该刹车了[N];重庆日报;2000年
7 庞永厚 军君;电视“博彩”该刹车了[N];金融时报;2000年
8 《文艺报》原总编辑 范咏戈;构造史论结合的编撰理路[N];光明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虞珊珊 本报通讯员 赖富强 本报实习生 韦凤香;提升视觉文化 迎接国际宾客[N];广西日报;2004年
10 杜智芳(河南大学);视觉文化的后现代阐释[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