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Bt基因玉米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和肥力的影响
【摘要】:转基因作物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特点,其育成和应用成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途径。自1989年首次获得转基因玉米以来,其商业化生产蓄势待发。转Bt基因玉米在大田种植及秸秆还田后,其食品安全性和生态安全性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Bt玉米根系分泌、花粉飘落、植株残体和秸秆降解等途径进入土壤的Bt蛋白,以及外源基因引起的玉米农艺性状和化学成分的差异,都可能对土壤中的酶活性及肥力因子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土壤肥力质量的变化。
目前,国内外关于转Bt基因玉米对土壤肥力质量影响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为探讨转Bt基因玉米商业化生产对生态安全尤其是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本试验于2008年和2009年在大田环境下种植转Bt玉米和非转Bt亲本玉米,采集玉米苗期、拔节期、喇叭口期、抽雄期、抽丝期、乳熟期及秸秆还田后不同时期的土壤样品,来分析大田自然条件下土壤蔗糖酶、脲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和土壤化学肥力指标的变化,并对土壤酶和土壤肥力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转Bt基因玉米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以期为转基因玉米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依据。本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对土壤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在生育期的部分取样时间里,转Bt玉米的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非转基因亲本玉米,但在整个生育期内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土壤蛋白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且影响规律基本相同;土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则时高时低,影响规律不明显;Bt玉米生育期对土壤酶活性没有产生不利影响。在秸秆还田后,Bt玉米土壤中蔗糖酶活性和脲酶活性显著高于亲本玉米,而对土壤蛋白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不明显。
2.对选取的土壤化学肥力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Bt玉米在生育期及秸秆还田后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显著影响,两年观测期内影响趋势不同;对土壤全氮含量没有影响,碱解氮含量在个别生育期内存在差异,但没有发现Bt玉米对碱解氮的明显抑制或促进作用;两种玉米处理的土壤全磷含量在喇叭口期有显著差异,在其余观测期没有差异,土壤速效磷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土壤缓效钾含量稳定,维持在1100~1300mg·kg~(-1)左右,速效钾含量在两年期两处理中均有提高,但非转基因亲本玉米的提高幅度要大于转Bt玉米。
3.在测定土壤酶活性的基础上,对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种酶之间在2008年和2009年的两种玉米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蔗糖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之间在两种处理中均呈明显的正相关(最高为2008年非转基因玉米r=0.9763,最低为2009年转基因玉米r=0.6139),非转基因玉米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之间有极强的相关关系(2008年r=0.6507,2009年r=0.6948)。在其余各种酶之间未发现显著的相关关系。
4.在本试验中,从2008年和2009年两种玉米土壤肥力相关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土壤肥力因子之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非转基因玉米土壤中有机质和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钾均呈负相关,土壤全氮和全磷、速效钾,全磷和速效钾之间均呈正相关;Bt玉米土壤中速效钾和全氮、全磷,全氮和全磷呈正相关,缓效钾和碱解氮、速效磷呈负相关。另外,在两年观测期内,发现转Bt基因玉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各种肥力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性相关水平的肥力因子较少。
5.对非转基因玉米和转Bt基因玉米土壤酶和土壤肥力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酶与肥力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要比单纯的酶与酶、肥力与肥力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弱,随种植年限的不同其趋势也有变化。Bt玉米对土壤酶和土壤肥力之间的相关性影响明显,在个别指标之间甚至呈截然相反的影响结果。
|
|
|
|
1 |
;新的多穗玉米热[J];辽宁农业科学;1976年Z2期 |
2 |
罗畔池,刘克明,杨明一;玉米品种小斑病抗性鉴定[J];中国种业;1983年01期 |
3 |
菊;;国内最好的高赖氨酸玉米品种——中单206[J];种子科技;1986年02期 |
4 |
王海峰;;竖叶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1992年02期 |
5 |
张良华;苗国平;;紧凑型玉米品种掖单13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最佳配合的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1993年05期 |
6 |
张玉宝,王润霞,王秀文;粮草型玉米品种试验[J];黑龙江畜牧兽医;1994年08期 |
7 |
马秉元,李亚玲,龙书生,李多川;陕西省玉米品种抗病性研究进展与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1997年05期 |
8 |
张建益,王天明,杨兰英;目前影响我省玉米品种更新更换的问题与对策[J];种子科技;1998年06期 |
9 |
李如平;;加大科技力度 实现玉米增产[J];农家科技;1999年01期 |
10 |
隋文志,卢林纲,钟鄂荣,唐颖,卢明锋,王焱,林琳,李久蒂,李永兴;玉米品种和氮肥对联合固氮工程菌Enterobacter gergoviae-7接种效应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0年03期 |
11 |
王宏伟,解立杰,张胜;优质高产抗病玉米品种DK656[J];种子;2002年03期 |
12 |
乔东明;优良玉米品种——濮单6号[J];天津农林科技;2004年06期 |
13 |
张凤磐;四密25玉米品种[J];吉林农业;2005年04期 |
14 |
黄自林,李文勤;玉米霜冻后补种试验效果调查[J];宁夏农林科技;2005年05期 |
15 |
许崇香;王红霞;左淑珍;王玲苹;徐建文;;中早熟玉米品种淀粉积累规律的研究[J];玉米科学;2005年04期 |
16 |
;我国农业专家为玉米创建“指纹”[J];吉林农业农村经济信息;2005年01期 |
17 |
王艳芳;李红;张立军;马兴林;关义新;;春玉米籽粒灌浆期IAA对淀粉积累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6年03期 |
18 |
杜学林;邢光耀;;不同玉米品种对弯孢霉叶斑病的抗病性研究[J];玉米科学;2006年03期 |
19 |
张振文;李开绵;许瑞丽;;灰关联聚类法在玉米品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热带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
20 |
邢光耀;杜学林;魏广太;;不同玉米品种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发生规律[J];河南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