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以二氧化硅为壳层材料的核壳纳米材料的合成,组装以及应用

王辉  
【摘要】:纳米材料由于其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使得它们在磁、光、电、热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于常规材料的特殊性质,因而在应用方面有着其它材料无法比拟的优点。最近几年,核壳结构的设计和可控制备已经成为纳米科学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作为新材料的核壳结构的纳米材料有很多优点,比如壳层的存在能够改变粒子的电荷,壳层表面可以功能化,并能够进行表面反应,还能增加胶体粒子的稳定性和分散性。同时,由于纳米粒子的光、电、机械和化学的性质是它们尺寸、组成和结构次序的函数,因此将不同组分的物质结合在一起,会使材料具有新的性质。 制备核壳结构的纳米粒子,除了可以将多种功能结合在一起,还可能产生新的特性。一般而言,其目标可以区分为四大项:一,修饰纳米粒子的块材特性或产生不同于原成分的新特性;二,调整纳米粒子的表面特性,以改变其表面电荷密度,功能性,反应性,生物相容性,稳定性及分散性;三,以核心粒子为模板,制备中空球壳;四,创造多功能性复合纳米粒子,其制备除了提供在胶体粒子科学上的研究外,在催化剂,生物,医学,光,电,磁,热以及高性能机械材料等方面更具有潜力和应用价值。制备核壳结构的纳米粒子,最常见的制备方法是两步反应来完成,一般先以单成分纳米粒子合成法合成所需的核心粒子,再进一步以包覆技术产生纳米壳层。 组成核壳结构的材料种类非常多,其中二氧化硅做壳层是最常见的,因为二氧化硅成型比较容易,厚度可调,而且无毒,所以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青睐。在本文中,我们以二氧化硅做壳层,不同的材料作核合成了不同类型的核壳纳米颗粒,功能化修饰后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基于这个研究方向,开展了两方面工作: 1.合成了以二氧化硅做壳层的荧光素杂化的核壳纳米颗粒FITC@SiO_2,并对其进行了TEM、UV、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成像等表征。结果表明,该纳米颗粒稳定性好,荧光强度高,荧光分子以共价形式包裹在二氧化硅网格中,不存在泄漏现象,并且抗光漂白能力强,同时我们将纳米颗粒表面氨基化,可以用于对生物分子的共价标记。 2.设计合成了一个新型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检测超氧阴离子(O_2~(·-))的复合纳米探针,将DBZTC(2-氯-1,3-二苯并噻唑啉环己烷)探针组装到了SiO_2@Ag纳米粒子的表层,硅壳层的存在加大了金属银与探针之间的距离,由于金属纳米银的金属增强荧光效应,使得探针的荧光强度增强了3.1倍,检测限可以达到0.73 nM,同时提高了探针的选择性。随后将复合纳米探针用于细胞成像跟细胞毒性试验,证明了探针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魏岳;孙伟;;纳米材料概述[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0期
2 叶灵;;纳米材料的应用与发展前景[J];科技资讯;2011年20期
3 张齐鸣;;《聚硅纳米材料增注工艺研究与应用》达国内领先[J];复杂油气藏;2011年02期
4 李福林;宁月辉;王佳祥;;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J];化学工程师;2011年07期
5 刘秀英;王翔朴;;纳米材料危险度评价研究进展[J];卫生研究;2011年04期
6 姜婷;;国外纳米材料监管法规概览[J];标准科学;2010年10期
7 宋关玲;吴昊;高媛;;纳米材料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8 王元元;;纳米材料在纺织行业中的应用[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1年03期
9 ;“纳米”在欧盟将贴上生态标签[J];纳米科技;2011年03期
10 李新;;浅谈纳米材料在化工行业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4期
11 刘美静;吕建洲;;纳米壳聚糖对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3期
12 李明;张晓波;李洪俊;刘亲壮;;《纳米材料》课程设计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13 徐绍虎;;纳米材料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包装工程;2011年13期
14 曲彧;;中科纳新 引领绿色印刷制版技术新浪潮[J];科技潮;2011年08期
15 徐必智;;纳米材料组成及其应用[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S1期
16 郑荣波;郭雪莲;张玉奇;杨旭;;室温制备晶体结构和形貌可控的三氧化二锑纳米材料[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17 李桂林;;粉体材料在涂料中的应用技术Ⅱ[J];现代涂料与涂装;2011年07期
18 解思深;;前言·纳米材料与器件[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1年09期
19 张帅;;《纳米材料》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20 ;纳米二氧化钛对重组大肠杆菌毒性评价[J];环境化学;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洪杰;逯乐慧;王海水;席时全;;具有核壳结构的复合金属纳米材料的研究[A];2003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张立德;;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与表征[A];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委会2011年年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超微颗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宁;李晨;;单步水热法合成空心Fe_3O_4磁球纳米材料的探讨[A];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车顺爱;;纳米材料在pH响应性药物释放中的应用(特邀报告)(英文)[A];生物颗粒与粉体制备、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6 ;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1年
7 周素红;姚蓓;芦庆新;陈颖;程晓松;;纳米材料的测量技术[A];纳微粉体制备与应用进展——2002年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赵廷凯;柳永宁;朱杰武;;纳米材料概述[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04年
9 董丽杰;李琦;张俊俊;孟雅娟;何至青;熊军;熊传溪;;大分子诱导多功能纳米材料的自组装[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李莉;李兰兰;魏子栋;;电沉积纳米材料研究现状[A];2004年全国电子电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弘楠;一维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构筑及其性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赵斌;特殊形貌TiO_2/钛酸盐纳米材料的合成与生成机理[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刘杰;半导体氧化物纳米材料燃烧合成结构及性能[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何开华;低维氮化硼纳米材料中杂质和电场行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5 苏勇;一维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气相合成与发光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6 宋运涛;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液相合成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王金兴;不同结构In_2O_3基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气敏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郭明义;硅基多孔纳米材料的功能化及其药物传输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公茂刚;低维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合成及浸润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侯士丽;硫化物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辉;以二氧化硅为壳层材料的核壳纳米材料的合成,组装以及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顺国;巯基聚醚树枝状分子修饰的CNTs/CdS核壳纳米线[D];浙江大学;2006年
3 周自成;锰基氧化物的控制合成及其电化学和催化性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晓峰;CeO_2@Au核壳结构纳米组装粒子的制备与表征[D];长春理工大学;2006年
5 章定恒;水滑石前体法制备Fe掺杂ZnO纳米材料及其发光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6 宋虎;三羰基锝标记富勒醇的制备及其生物体内行为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0年
7 尹娟;基于纤维素酶系功能基因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8 郭艳妮;离子液体型导电聚合物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湖南大学;2010年
9 朱琳;功能材料的制备与组装[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应建波;核壳结构ACR及其纳米复合材料[D];浙江工业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刚;纳米材料会造成新的职业病吗?[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5年
2 记者 韩乐悟;中国参与制定纳米材料国际标准[N];法制日报;2008年
3 记者 高亚兰;我参与纳米材料国际标准制定[N];国际商报;2008年
4 张磊;我国参与纳米材料国际标准制订[N];经理日报;2008年
5 实习记者 刘蔚如;向纳米材料研究的高峰不懈攀登[N];新清华;2009年
6 廖联明;纳米材料 利弊皆因个头小[N];健康报;2009年
7 卢水平;院士建议开展纳米材料毒性研究[N];中国化工报;2009年
8 蔡忠仁 赖炜芳;中澳功能纳米材料实验室揭牌[N];中国化工报;2009年
9 钱伯章;全球纳米材料市场仍在迅速发展[N];中国化工报;2009年
10 肖红宇;德国开发出珍珠母纳米材料[N];中国建材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