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演替
【摘要】:本文首次深入系统地研究黄河三角洲土壤动物,从多层次探讨各年代土壤动物群落特点及演替过程。本次调查主要依据成土年限、植被类型、土壤性质、人类干扰程度等因素设置采样点,从土壤动物、土壤螨类、土壤甲螨和土壤跳虫4个层面4个角度分析群落结构特点,并从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动、多样性和相似性等方面分析群落间的差别,主要根据成土年限和植被类型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探讨土壤动物群落的演替趋势。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理环境单一,土壤动物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种类上均较贫乏,全区平均密度不足1万,在纲或目分类水平上仅17类群。螨类和跳虫在11个样点中均为优势类群,且每个样点中均只有这两个优势类群。A/C值全区全年平均为2.04,明显大于1。4个季度中,冬季和夏季的A/C值较大,说明螨类对低温或干旱等不利环境适应力和抵抗力强于跳虫。
该地区土壤动物优势类群明显,群落异质性差,群落的多样性较低。本次调查的11个样点中,多样性指数最大的是样点A(农田),说明该地区土壤环境差,土壤贫瘠,盐碱化,不利于土壤动物生存,相对而言,人类的活动会改善土壤环境,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均的所增加。在4个季度中,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最高的是秋季,而冬季和夏季均偏低,说明土壤动物对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非常敏感。
11个样点间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较高,群落间为极相似或相似,尽管土壤形成年代相差久远,植被差别明显。土壤群落群落相似性高,说明对土壤动物影响最为直接和重要的环境因子是“水”和“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隐气门亚目数量最多,前气门亚目数量次之,中气门亚目数量最少。在4个季度中,隐气门亚目和前气门亚目百分比较为稳定,1月份 4月份 7月份 10月份,中气门亚目百分比变化较大。3个年代三角洲内3个亚目所占比例差别不大,均是隐气门亚目前气门亚目中气门亚目。6种植被生境内3个亚目所占比例差别明显。中气门亚目在芦苇湿地和芦苇-獐毛荒地生境中比例较低,前气门亚目在农田生境中比例最低,而隐气门亚目在农田生境中比例最高。该地区土壤螨类虽然III层明显少于I层和II层,但表聚性并不强。
本次调查获得土壤甲螨38科52属64种,包括47个已知种和17个未知种,其中优势种1个:大洋上罗甲螨;亚优势种6个:威氏多奥甲螨、滑菌甲螨、新小奥甲螨、覆盖头甲螨、细条木单翼甲螨、日本礼服甲螨。结合文献资料对47种甲螨已知种进行区系分析,本区与华中区重叠率最高,其次是东北区和华南区。
11个样点土壤甲螨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具有极显著差异,样点A、B和E种类和数量最多,该3个样点为农田或宜耕地。3个年代的三角洲无论是种类数还是个体数变动趋势一致,古代三角洲近代三角洲现代三角洲,随三角洲成土年限的增加,土壤甲螨种类增多,密度增大。6种植被生境土壤甲螨群落的种类组成的数量分布均具有极显著的差异。无论是种类数还是个体数均芦苇湿地芦苇-獐毛荒地碱蓬-獐毛荒地柽柳-海洲蒿荒地。
在4个季节中,土壤甲螨群落的种类组成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从个体数量上看,秋季最多,其他3个季度的密度差别不大。7个优势属或亚优势属的季节变动规律差别较大,上罗甲螨在4个季节中均为群落的优势属或亚优势属,数量变动最小,礼服甲螨和木单翼甲螨变动趋势一致,夏季数量最少,盖头甲螨则夏季数量最多,菌甲螨秋季数量较少,其他3个季节中数量较多,小奥甲螨则是秋季数量最多,其他3个季节中数量较少,多奥甲螨数量变动最大,在冬季和春季数量最多,而在夏季和秋季数量较少。
无论是从种类数上还是从个体数量上分析,黄河三角洲土壤甲螨群落三大类群比例均衡,群落结构均属于O型,对3个年代三角洲、6种不同植被生境及4个季度土壤甲螨群落的测定结果一致,大多数为O型。MGP-分析I和MGP-分析II测定结果有所不同。
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甲螨群落异质性高,多样性指数较高。各样点的多样性差异明显,大多数样点多样性指数在2.3~3.0之间。3个年代的三角洲土壤甲螨群落异质性高,多样性指数都比较大。6种不同植被类型的生境中,土壤甲螨群落无论是类群数还是多样性指数均差异明显。
11个样点间土壤甲螨群落的相似性较低,没有超过0.75的系数,大多数群落之间为不相似或极不相似。3个年代三角洲和6种植被生境土壤甲螨群落间相似性差别较大。古代三角洲与近代三角洲间相似性较大,芦苇湿地与其他植被生境间的相似性系数均较低。
本次调查获得土壤跳虫8科22属,其中棘跳、类符跳、球角跳和符跳为优势属,构成土壤跳虫群落的主体。与土壤甲螨群落相比,土壤跳虫出现的属数少,优势属多、稳定而明显。11个采样点土壤跳虫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均有显著差异。3个年代的三角洲土壤跳虫无论是种类数还是个体数量均是古代三角洲最多,近代三角洲次之,现代三角洲最少。6种植被生境中,芦苇湿地土壤跳虫种类和数量最少,其他5种生境差异不大。
无论从种类组成上还是从个体数量上看,土壤跳虫均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在4个季度中的优势属相同,但优势属的季节变动趋势有着明显不同,棘跳为典型的土内种,数量比较稳定;类符跳随冬—春—夏—秋相对数量逐次增多;球角跳则是冬季最多,秋季较少;符跳在春季仅出现于4个样点,数量较其他3个季节明显减少。
11个样点、3个年代的三角洲、6种不同植被类型生境中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均匀性、优势度差异不大,相似性差别较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高级分类阶元上分析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差别不大,不能充分表现出土壤动物群落演替过程。也就是说在高级分类阶元上分析,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较大,在此水平上研究土壤动物群落演替过程意义不大。但随成土年限或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土壤动物群落间的相似性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成土年限相距越近,群落相似性越高;随芦苇湿地、芦苇-獐毛荒地、碱蓬-獐毛荒地、柽柳-海洲蒿荒地的演替过程,土壤动物群落间的相似性逐渐降低,演替阶段越接近,土壤动物群落间的相似性就越大。调查结果还表明在纲或目分类阶元上,不同植被类型的生境中,土壤动物群落虽然均达相似,但随植物群落的演替,其组成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且这种差异远大于土壤形成年代所造成的差异。
3个年代三角洲和6种植被生境中土壤螨类的密度差异明显,土壤螨类的数量随三角洲成土年限的增加而增多,且均是隐气门亚目前气门亚目中气门亚目,随植被的演替过程而增多。隐气门亚目的比例随植被的演替过程而增加,中气门亚目的比例则随植被的演替过程而减少,前气门亚目的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因此,研究动物群落的演替过程,隐气门亚目和中气门亚目要比前气门亚目重要的多。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3个年代的三角洲内土壤甲螨无论是种类数还是个体数变动趋势一致,古代三角洲近代三角洲现代三角洲,随三角洲成土年限的增加,土壤甲螨种类增多,密度增大。6种植被生境土壤甲螨群落的种类组成的数量分布均具有极显著的差异。无论是种类数还是个体数随植被的演替过程,土壤甲螨群落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芦苇湿地芦苇-獐毛荒地碱蓬-獐毛荒地柽柳-海洲蒿荒地。
随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土壤甲螨群落的结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随芦苇湿地→芦苇-獐毛荒地→碱蓬-獐毛荒地→柽柳-海洲蒿荒地的演替过程,土壤甲螨群落的M-群的类群数和相对数量逐渐减少,P-群的类群数和相对数量逐渐增多。
3个年代的三角洲土壤甲螨群落异质性高,多样性指数都比较大,但仍能看出土壤甲螨的种类数和多样性均随土壤形成年限的增加而增加。6种不同植被类型的生境中,土壤甲螨群落无论是类群数还是多样性指数均差异明显。随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土壤甲螨群落的类群数逐渐增多,均匀性逐渐增大,多样性逐渐升高。
比较3个年代三角洲土壤甲螨群落相似性,可知成土年限相距越远,群落相似性越小。6种植被生境土壤甲螨群落相似性差别较大。芦苇湿地与其他植被生境间的相似性系数均较低。随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土壤甲螨群落间的相似性逐渐降低,演替阶段越接近,群落间的相似性就越大。
3个年代的三角洲和6种植被生境中土壤跳虫无论是种类数还是个体数量均有明显差异,且变动趋势一致,古代三角洲近代三角洲现代三角洲;芦苇湿地种类和数量最少,其他5种生境差异不大。
3个年代的三角洲和6种植被生境中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均匀性、优势度差异不大。
3个年代三角洲土壤跳虫群落相似性随三角洲的成土年限不同而有规律的变化,成土年限越接近,相似性越高。相似性系数的最大值发生在碱蓬-獐毛荒地与柽柳-海洲蒿荒地间,碱蓬-獐毛荒地、柽柳-海洲蒿荒地和芦苇-獐毛荒地三者之间均为相似或极相似,相似性系数随植被演替过程而有规律地减小。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本研究首次深入系统地研究黄河三角洲土壤动物,从多层次探讨各年代土壤动物群落特点及演替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环境差,土壤贫瘠,盐碱化,不利于土壤动物生存,致使土壤动物优势类群明显,群落异质性差,群落的多样性较低。
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动物高级分类阶元不能很好地反映群落的演替过程。隐气门亚目和中气门亚目随成土年龄、植被演替而发生有规律的改变,因此,研究土壤动物群落演替应重视对隐气门亚目或中气门亚目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土壤甲螨随成土年限或植被的演替过程均表现出相似的规律性:种类增多,密度增大,均匀性逐渐增大,多样性逐渐升高,成土年限或演替阶段相距越远,群落相似性越小。但随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土壤甲螨群落的变化较成土年限的影响更为明显。土壤跳虫更易受其他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的影响,对成土年限的反应不如土壤甲螨规律,降低了其在研究动物群落演替中的重要性。
|
|
|
|
1 |
仲伟彦,殷秀琴,陈鹏;凉水自然保护区土壤动物群结构特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2 |
陈国孝,宋大祥;暖温带北京小龙门林区土壤动物的研究[J];生物多样性;2000年01期 |
3 |
王振中,张友梅,邢协加;土壤环境变化对土壤动物群落影响的研究[J];土壤学报;2002年06期 |
4 |
王振中,张友梅,夏卫生,郑云友,胡觉莲,邢协加,颜亨梅,郭永灿,赖勤;有机磷农药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J];生态学报;1996年04期 |
5 |
郎福志;李志华;;浅谈土壤动物[J];大自然;1998年01期 |
6 |
查书平,丁裕国,王宗英,汪权方,孙庆业;铜陵市铜尾矿土壤动物群落生态研究[J];生态环境;2004年02期 |
7 |
黄玉梅;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进展[J];西部林业科学;2004年03期 |
8 |
殷秀琴,陈鹏,赵红音,张宝田;东北羊草草原区土壤动物群结构特征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3期 |
9 |
殷秀琴,仲伟彦,王海霞,陈鹏;小兴安岭森林落叶分解与土壤动物的作用[J];地理研究;2002年06期 |
10 |
张培玉,袁兴中,刘红;泰山油松林土壤动物垂直分布调查[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7年02期 |
11 |
朱巽,袁金荣,林仲桂,朱雅安;湖南衡南县紫色土土壤动物研究[J];土壤通报;2004年05期 |
12 |
张俊霞,刘贤谦;太谷县枣园土壤动物与土壤养分的关系[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13 |
黄伦先,沈世华;免耕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对土壤养分影响的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1996年04期 |
14 |
刘永江,关宏斌,郭砺;科尔沁沙地土壤动物研究初探[J];中国沙漠;1999年S1期 |
15 |
郑荣泉,李迪艳,孔军苗;克无踪除草剂对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的影响[J];动物学杂志;2005年02期 |
16 |
晏毓晨,颜亨梅,王常玖,袁金荣,林仲桂,朱雅安;湖南“三难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年02期 |
17 |
张雪萍;帽儿山针叶林与针阔叶混交林土壤动物对比研究 I区系组成与特征[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5年02期 |
18 |
袁兴中;;土壤动物与减粘脱土[J];科学世界;1995年09期 |
19 |
张雪萍,仲伟彦,马志伟,王立明;阔叶树落叶分解过程与土壤动物的作用[J];林业科技;1996年03期 |
20 |
徐晓波,任露泉,陈秉聪,崔相旭,王煜明,张伯兰,葛辽海,金桂萍;典型土壤动物体表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199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