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协奏曲的和声技法研究
【摘要】:中国风格作品的创作越来越被中外作曲家所青睐,不仅曲调婉转、旋律优美,而且里面蕴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本文写作的出发点或目的,是通过对民族器乐协奏曲的研究,了解中国近几十年来和声的迅速发展。
笔者选择以《临安遗恨》、《枫桥夜泊》、《云裳诉》、《云岭音画》这四首古筝协奏曲为例,主要是因为这几首作品将民族音乐创作手法与西方音乐创作手法融合的恰到好处。
本文结合实例从三个章节对这四首作品进行详细分析:
第一章筝曲创作的发展及四首古筝协奏曲的本体分析
本章节将从讲述古筝的发展历程开始,了解古筝从秦朝到现代的发展演变。然后对筝曲创作形式发生的变化进行详细阐述,通过列举每个时期的创作背景及代表作品,更具体、更直接地感受筝曲创作的迅速发展。这一章的后两节将对《临安遗恨》、《云裳诉》、《枫桥夜泊》、《云岭音画》这四首古筝协奏曲的创作背景、主题材料特点及曲式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第二章四首古筝协奏曲的和声创作特征
这一章是对四首作品的和声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分为四个方面:调式调性特征、和弦结构特征、和声进行特征以及终止式特征。第二章是整篇论文的关键章节,笔者将结合大量谱例对民族和声特点进行分析与归纳。
第三章四首协奏曲和声技法的比较及总体风格特征
最后一章首先对四首作品各自的和声特点分别进行阐述,然后总结民族和声技法在四首作品中运用特点,并对这四首协奏曲和声特点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四首作品的总体和声风格,将民族和声技法与西方和声技法进行比较论述。
在目前追求西方近现代音乐的学潮中,不能只看到那些运用新奇的创作手法、挑战人类审美趣味的音乐,我们还应立足于西方传统和声基础之上,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和声特点,在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接轨之际,将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