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公共空间中实验艺术的价值关怀

商云鹏  
【摘要】:公共领域理论是当代政治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备受关注的学术理论。公共领域理论源于康德对“公共性”的思考,由汉娜·阿伦特正式提出,至哈贝马斯的分析与梳理后趋于成熟。可以说,公共领域理论既是理论学者们试图解决现代社会危机的一种理论诉求,也是理论范式适应社会变迁而寻求的一种学术探索。在哈贝马斯那里,一切公众的交往活动必须依托于一定的公共空间,它构成了公共领域中的实体性结构与核心机制,是公民个人以公众身份就社会公共事务展开自由、公开和理性讨论并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产生公共意见的社会文化交往空间。自由的、理性的、批判的讨论构成这一空间的基本特征。公共领域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介于市民社会与国家权威之间的公众交往和文化批判空间。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的一体化传统,导致中国文化制度、政治生活中一直以来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生活形态。但自改革开放以后,公众对于公共事务参与的热情大大增加。尤其网络空间的出现使中国现代公共空间的建立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互联网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社会真正具有“公共”色彩的媒体,借助这些活动,大众对公众舆论的认知和辨识能力不断提高。加之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公共空间对于今天的中国社会而言已不是一种对岸生活图像,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空间体验了。 实验艺术一直在为自己争取着生存空间,不同时期的实验艺术体现出不同的特点。自改革开放以来,实验艺术屡次进行着建立艺术公共空间的尝试。新世纪以后,伴随着中国公共空间的现实进程,实验艺术也获得了越来越多展示的机会。但实验艺术的展出并不意味着实验艺术就此进入公共空间,相反在中国公共空间的生成进程中,这种“公开化”为实验艺术带来的是更加复杂的博弈关系与困难的自身定位。尤其一些艺术家的实验艺术作品为了获得更高的“上镜率”和更多的“曝光率”,不惜将一些血腥、暴力、色情、自虐的内容加入作品中,许多此类作品不仅超出社会公共秩序,也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公共空间的“合法性”交流机制建设进程。这类作品,有人将其统称为“血腥化”作品,也有人称之为“腥闻”。 本文通过对一些“血腥化”艺术作品的分析,力求揭示出公共空间中实验艺术所面临的“批判性”与“合法性”关系问题。一方面,对于实验艺术而言,它一直以其独一无二的特点展现出它的精英式态度,以一种“批判性”视角关注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在中国公共空间作为一种现实进程存在的今天,公众反应对实验艺术的影响至关重要,无论多么富有独创性与个性的实验艺术作品,都不能脱离公众对其的意义再造。因此对于实验艺术而言,若想体现出其价值关怀首先应处理好的是其精英式态度“批判性”与公共“合法性”的关系。可以说,“批判性”是由实验艺术的内在自律性所决定的,这种自律要求实验艺术以一种专业态度不断革新,以一种批判视角关注社会现实。而关注公共空间中公共秩序的“合法性”,则是公共空间中公共舆论给予实验艺术的外在要求。这种对于公共空间中“批判性”与“合法性”的关系把握实质上就是对于公共支点的把握,只有在兼顾“批判性”与“合法性”的这个恰切公共支点上,实验艺术的“批判性”才能真正具有公共效力而成为公共批判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英杰;城市公共空间与雕塑[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2 吴文光;;走出电视盒子的纪录片[J];书城;2000年07期
3 周成璐;社会学视角下的公共艺术[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国玲;;现代陶艺与公共艺术[J];装饰;2006年03期
5 王莹莹;;现代公共艺术中陶艺造型的语意表现[J];陶瓷科学与艺术;2006年03期
6 王巧玲;;光天化日下的公共迷光[J];新世纪周刊;2007年13期
7 刘少文;;都市生活·趣味化·公共空间——以报人作家张恨水的创作为例[J];北方论丛;2007年06期
8 李晓方;;公共空间的交响诗——略论建筑与雕塑的关系[J];美术大观;2008年07期
9 欧阳友权;欧阳文风;;网络公共空间的文学反思[J];理论与创作;2009年04期
10 夏燕;;公共空间的装饰色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11期
11 栗翠;;浅论公共空间中的陶艺壁画[J];美术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12 李中军;;当代壁画走进公共空间的几个“结合”[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3 朱涛;;公众人物的道德责任问题刍议[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4 ;学术动态[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1年02期
15 何军民;;简论夏衍《上海屋檐下》的空间意识[J];丝绸之路;2011年14期
16 张彦军;;刍议公共空间中的壁画创作[J];作家;2011年14期
17 易英;公共空间与集体经验——关于何香凝美术馆第3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J];美术研究;2001年01期
18 冯阳;中间地带:城市与人沟通的场所[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2003年04期
19 徐晶;;纤维材料在公共空间中的表达[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20 钟旭东;;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内涵探析[J];装饰;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序;周敏;;特大型铁路客运站地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黄懿杰;柳巧云;;古村落公共空间现状及影响机制初探——以北京西郊韭园村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雪根;;公园周边项目应体现私人空间对公共空间的尊重[A];中国公园协会2002年论文集[C];2002年
4 茅剑;;建筑景观场所与公共空间[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沈关宝;;公共空间与社会结构[A];社会转型与社区发展——社区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贾艳飞;孔令龙;;城市社区生活廊道构建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周尚意;龙双双;;乡村公共空间与乡村文化建设——以河北唐山乡村公共空间为例[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伍琼华;;生态文化与民族社区公共空间的发展建构[A];云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汪洋;;城市化进程中苏中地区小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以江苏省泰兴市为例[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10 李燕梅;;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人性场所的回归[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骏;地铁站域公共空间整体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8年
2 黄健文;旧城改造中公共空间的整合与营造[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叶敏;中国特色网络民主形态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赖志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伦理特质[D];复旦大学;2004年
5 彭大鹏;权力:社会空间的视角[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吴士新;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7 吴宜夏;与谁同做[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8 何建龙;城市向导[D];同济大学;2008年
9 王淑琴;中国近代维新政治思潮的兴起[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吕卓红;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路阳;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2 姚爱秋;少数民族城镇中心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0年
3 陶磊;综合型医院门诊楼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任莲志;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生态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吴涌;城市滨水区公共空间的更新[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6 李保宁;商业化背景下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7 普艳杰;空间与社会关系的生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杨;城市公共空间互动环境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9 曹甜甜;公共空间室内景观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10 黄佳鹏;网络舆论监督对司法过程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斌峰;让乘客享有良好“公共空间”[N];陕西日报;2007年
2 刘成友;给市民多一点公共空间[N];人民日报;2005年
3 ;民主决策需要激活公共空间[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4 ;昆明市河道沿岸公共空间保护规定(草案)[N];昆明日报;2008年
5 资深媒体人 滕朝阳;公共空间论专业是非何以可能[N];南方日报;2009年
6 上海大学教授 沈关宝;公共空间与社区机构[N];中国社会报;2001年
7 何必;从北大拒游看公共空间的缺失[N];中国经营报;2004年
8 雷颐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近代中国的公共空间[N];经济观察报;2007年
9 实习记者 胡芳记者 黎琼;公共空间的艺术启蒙[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昆明市水库沿岸公共空间保护规定(草案)[N];昆明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