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摘要】:研究诗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是文化自觉的体现。文化对于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日益突出。道德教育绝不能忽视文化的力量,需要到文化传统中去寻找智慧。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不但创作出了传唱千古的优秀诗作,而且创立了伟大的诗学理论。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重新发现诗的价值,重新确立诗对于人的重要意义,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内在要求。研究诗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契合了道德教育的内在需求。将诗运用于道德教育理论研究,会通过具体载体的研究增强理论论证的信度;将诗运用于道德教育实践,会通过诗的多种因素和内在特点提高道德教育的效度。
诗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研究这一选题,其学科定位在于道德教育,而不是文学。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诗在道德教育中的多方面价值。该选题立足于当前道德教育前沿所关注的理论热点,探究诗中所包含的道德教育价值因素,为当前道德教育实践寻找具体而有效的载体,提供有现实意义的启示。
论文分析了诗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依据,为诗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进行研究奠定了理论的根基。并以中国古代诗学理论和诗歌为主要蓝本,考察了诗中蕴含的多方面的道德教育价值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诗综合各种道德教育价值因素发挥道德教育作用的机制。最后分析了诗的道德教育价值对于道德教育的现实启示,对诗意道德教育观进行了理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分析了诗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依据。诗具有道德教育价值主要基于两个方面。首先,从诗本身而言,诗具有道德教育价值是诗的社会功能的体现。古往今来,诗一直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对于社会进步、人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诗的社会功能具有鲜明的道德教育倾向,是分析诗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的现实基础。近年来,诗歌出现了边缘化倾向,日益淡出人们的视野。探究诗的道德教育价值,不仅是道德教育的需要,而且是重振诗国雄风的责任使然。其次,从人生存的特点而言,分析了诗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生存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生存论处处体现着对于道德和道德教育的价值,诗体现了道德教育的生存论基础,同时体现着人的道德生存。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分析,诗的道德教育价值依据得以明晰。
第二,具体分析了诗中所蕴含的各种道德教育价值因素。诗中蕴含的道德教育价值体现为知识、途径、效果、意义四个层面,是这四个层面的统一。一、从知识层面而言,诗中具有明确的道德教育内容。诗的内容受到“思无邪”的道德标准的规范。二、从道德知识表达的途径层面而言,诗中的道德教育内容通过“比德”这一诗意的表达方式来体现。比德源于诗所运用的比、兴表现手法,是指诗通过象征、比拟的手法来表现道德内容。比德表现手法在诗中通过多种道德意象得以运用,通过多方面的道德主题得到了体现。比德手法对道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不但提供道德认知,还重视道德自觉、强调道德情感,其在实质上体现了诗意道德教育的特征。三、从意义层次而言,诗人修养所具有的强烈道德指向也成为诗的道德教育价值的体现。诗体现着诗人的人格,诗人的道德高低决定着诗的水平的高低。因此,诗人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这条途径主要是“养气”。诗人的道德情怀对于道德教育具有生存论意义,使道德教育成为人的生存所必须。四、从道德实现的途径而言,诗的情感特征及其道德理性约束对于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诗的道德教育价值具有强烈的情感基础,这体现为“诗缘情”。同时,诗中的情感因素具有严格的理性约束,这体现为“诗言志”。第五,从道德教育的效果而言,诗追求“温柔敦厚”的诗教效果观。诗教的主要目标是道德教育,通过诗开展的道德教育要实现“温柔敦厚”的教育效果。这使道德教育避免了培养愚民、避免了偏离理想的道德教育目的。当前的道德教育应当充分发掘和认真吸收古代诗教理论的精华,增强道德教育的艺术性、感染力和实效性。
第三,分析了诗在道德教育中发挥作用的机制。道德教育不但要重视并发挥诗本身包含的多个层次的道德教育价值因素的各自的价值,而且,还要通过一定的运行机制实现各种道德教育价值因素的有机融合,形成多于各个因素独自发挥作用之和的更大的合力。诗具有融合诗中多方面道德教育价值因素、增强道德教育实效的内在机制与外在机制。首先,诗在道德教育中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是通过诗歌鉴赏实现的。其原因在于诗歌鉴赏与道德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体现在文化背景、构成元素、行为结果三个方面。诗本身包含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诗本身就具备提高道德精神、健全道德人格的自觉性,通过诗歌鉴赏能使受教育者通过把握诗中意境领会到一定的道德意义。诗歌鉴赏是通过情感体验的内在机制来实施道德教育的。诗歌鉴赏的过程对于促进道德理解、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具有积极的方法论意义。其次,诗在道德教育中发挥作用的外在机制是借助与诗关系密切的艺术实现的。诗之所以具有这种道德教育的外在机制,源于诗与艺术的关系:诗本身是一种艺术,诗与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具有密切联系。诗通过艺术发挥道德教育作用的外在机制是通过艺术的“诚”的伦理基础与“感”的心理过程实现的。所谓“诚”,是指艺术中所体现出来的真诚、真实、诚恳、诚实的伦理品质。所谓“感”,是指人对艺术的感觉与艺术的感人。诗与艺术相结合具有多方面的道德教育意义。
第四,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上对诗的道德教育价值进行升华,提出诗意道德教育观并对其进行了系统概括。分析了诗意的内涵与特征。所谓诗意,从最直接的角度而言就是经由诗所运用的语言而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诗意的灵魂则在于从有限中发现无限,从确定中看到可能,从现实中发现理想。诗意具有浪漫性、模糊性、艺术性的特征。通过与道德教育观、诗意道德教育等概念的比较,界定了诗意道德教育观的内涵。诗意道德教育观是主张在道德教育中融入诗意的一种道德教育观。分析了诗意道德教育观的基本立场。诗意道德教育观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诗意目的,主张通过人的道德精神的自然生长而自然达成道德教育的目的,追求教育主体间平等的诗意关系。阐明了诗意道德教育观具有情感性、审美性、对话性的基本特征。诗意道德教育观主要有三方面意义:体现了道德教育的人性特点、发挥了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开启了道德教育的美好未来。
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从诗的社会功能与生存论两个视角分析了诗在道德教育中发挥价值的依据,解决了诗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问题。第二,系统全面论述了中国古代诗学理论和诗歌中所蕴含的多方面的道德教育价值,并从诗歌鉴赏与艺术两个方面分别分析了诗发挥道德教育价值的内在机制与外在机制,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当前道德教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基于诗在道德教育中的多方面价值的启示,在以往道德教育观、诗意德育、诗意道德教育概念的基础上,首次提出诗意道德教育观,并对其基本立场、主要特征、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第四,在选题视角方面,横跨文学与道德教育两大学术领域,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诗学、哲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进行分析,体现了理论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