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大学生专业认同、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刘晓丽  
【摘要】: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专业承诺和学习倦怠水平是反映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指标,同时对学生学习动力、专业发展以及职业定位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对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专业承诺以及学习倦怠开展了较广泛深入的探讨,大部分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处于中等,承诺水平不高而倦怠水平较高的现状。但同时考察这三者之间联系的研究还相对罕见。本文在我国日益关注学前教育的大背景下,试图通过调查分析,了解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专业承诺水平及学习倦怠的现状,分析近年来国家为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之后,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专业承诺和学习倦怠与以往研究相比较是否有所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同时期望能够通过研究现状,了解到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进而创设有利于学生专业认同形成的环境,在课程设置、专业思想引领上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水平,践行专业承诺,降低学习倦怠水平。 本研究采用秦樊博(2009)编制的大学生专业认同量表、连榕等人(2005)编制的大学生专业承诺量表和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来自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1346名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研究所得结论主要有: 1.总体上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处于较高水平,即当前该专业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普遍比较认同。在不同年级、志愿、家庭所在地、学习条件之间的比较有差异;其中在不同年级、志愿和家庭所在地上存在交互作用。 2.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处于较高水平,在不同年级、志愿、家庭所在地、学习条件、学校层次之间的比较有差异;其中在不同年级、志愿和家庭所在地上存在交互作用。 3.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处于较低水平,在不同年级、志愿、家庭所在地、学习条件的比较有差异;其中在不同年级、志愿和家庭所在地上存在交互作用,在学历和学校层次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总的来说,与以往学前教育及其他专业大学生的研究相比较,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和专业承诺水平有所提高,同时学习倦怠水平有所下降。 4.学前教育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密切相关。其中专业认同的认知、情感、行为、适切四个因子与专业承诺的四个维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专业认同的四个因子与学习倦怠的三个维度均呈现显著负相关;学习倦怠的三个维度与专业承诺四个维度均呈现显著负相关。 5.专业认同和专业承诺能够有效负向预测学习倦怠的发生,专业认同和专业承诺2个变量能联合解释学习倦怠35.8%的变异量;专业认同中的四个因子和专业承诺中的情感承诺、继续承诺两个因子能联合解释学习倦怠46.2%的变异量。 6.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在专业认同和学习倦怠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文泉;;关于如何向教师讲电教常识的一次通信[J];外语电化教学;1983年02期
2 董琼;;从厂长到职中教师——记资阳职中机电专业教师张晓明[J];职高生;1995年Z2期
3 叶小明;廖克玲;;广东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04期
4 蒋翰成;;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与专业教师的发展策略[J];职业;2008年02期
5 徐徐;;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开展德育工作所存在问题及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谢琳;;浅谈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师带来的影响[J];华章;2008年08期
7 尹乐;;关于青年专业教师担任高校班主任的思考[J];教书育人;2008年36期
8 黄毅军;;专业教师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探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周鸽宝;;高职专业教师与企业“教工结合”的探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5期
10 王旖旎;;“双核能力”培养对专业教师的影响[J];新课程(下);2011年04期
11 高利兵;;中职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职教论坛;2011年16期
12 雍晶波;端正办学方向 确保教育质量[J];北方经贸;1999年01期
13 尹玉兵,王翠玲;论专业教师的素质[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14 李庆峰,吕澜;略论高校专业教师的育人素质[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15 郑声衡;;福州市对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师进行专业技能考核[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9年04期
16 郑声衡;;福州市对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师进行专业技能考核[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9年X4期
17 宫斌;;提高专业教师素质 建设合格教师队伍[J];新职教;2000年05期
18 王荣成,丁训言,伍学雷;“产学研”结合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01期
19 李碧全;福建中职水产养殖专业改革刍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05期
20 珂影;赵勃楠:成功路上有父母相伴[J];独生子女;2004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田煜;;典型作品项目教学的实践[A];2009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范国辉;朱吉顶;;建筑装饰专业“四业”人才培养模式[A];2007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孙玉秋;;专业教师在大学生培养中重要意义研究[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4 陈治华;;我院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考[A];农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全贞花;王伟;毕月虹;;高校专业教师兼职班主任的实践与体会[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6 张俊茹;何小莉;傅沛明;;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培训模式的探讨[A];北京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2005-2007)[C];2008年
7 石美友;石振秋;;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8 张文革;;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A];2006年第二届七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科技论坛暨学会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尤庆华;;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研究与实践[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10 刘海波;沈晶;;计算机专业教师教书育人探索与实践[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林顺英;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赵翔宇;甘宁青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3 祁慧;煤矿安全管理中的群体性同化倦怠问题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4 李沁;探索文学作品应用的教学新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杨涛;外语学习倦怠与动机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白玉苓;工作压力、组织支持感与工作倦怠关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7 陈薇静;基于情绪视角的知识型员工工作倦怠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8 潘伟颖;房地产企业员工工作倦怠相关因素和干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丽;大学生专业认同、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侯雪梅;湖南省中职专业教师省本级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郭晓玲;泰安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素质调查与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孙华;构建不断专业化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奚玉飞;非生物专业教师生命科学领域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晚霞;中国高等体育院系体育专业教师素质结构的现状、社会需求及优化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7 许立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晔;中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实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韦志芳;高校教师专业认同的质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胡薇;苏州Ⅰ职业技术学院师资培训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D];苏州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振岳通讯员 孙江丽 林世军;学生转专业教师就该减收入?[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张宇 主任记者 李旸;中职教师受训率达68%[N];锦州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朱振岳;企业“请进门” 教师“赶下厂”[N];中国教育报;2003年
4 陈瑞昌;2010年前我省中等职校专任教师轮训一遍[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5 本报通讯员  赵洪武 周昕;专业教师队伍是这样打造的[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毛学农;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三员化”[N];江淮时报;2007年
7 李雪林;教师晋升职称须下企业半年[N];文汇报;2008年
8 曾致朱俊玲;浅论播音主持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N];中华新闻报;2008年
9 记者 赵婀娜;南开教授为新生“领航”[N];人民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潘思明;七折=冰点?[N];消费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