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效能监察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日新月异以及信息技术的到来,世界各国陆续掀起政府改革浪潮即“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核心内容是要求政府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不断降低运行成本,实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性价比最优,同时保证行政权力公平、公正、公开运行。在这场改革过程中,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市场经济的方式、方法和理论,在政府运行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通过优胜劣汰,实现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务的最优。其中,核心内容和主要措施是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利用行政效能监察的手段和措施实现政府行政效能的提升。在此背景下,如何将行政效能监察切入到政府管理和服务工作中,成为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研究讨论的焦点。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际上对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重视,我国也开始研究探索开展行政效能监察的方式、方法,并逐步确定了打造服务型政府的思路。服务型政府模式要求政府必须是优质、高效、廉洁和透明的政府。2007年10月15日,在党的十七大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提出“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有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求各级政府重视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开展,为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和硬件保障,支持效能监察工作机构不断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力度。
对行政效能监察的研究,一是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首先,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是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直接体现。通过对行政效能监察的现状和对策进行研究,可以使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上有新突破,在提高工作水平、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上有心进展,不断适应服务型政府建设需要。其次,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是建立高效行政管理体系的具体实践。行政行为在整个政府管理中处于前沿地位,行政机关建设情况直接决定其履职水平。行政效能监察就是通过政府监察部门或其它外界监督力量,强制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提升行政效能。二是有利于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行政效能观是正确的政绩观的重要内涵和依据,对行政效能进行监察是落实正确的行政效能观的重要方法和工作措施。近年来,有些地方政府唯GDP论,把经济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和干部提拔任用的硬性标准,忽视政府在其它方面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针对此类现象,我们尤其应加强对于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重视和研究,纠正政绩观上的偏差和不足,努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促进各项工作任务的全面开展。三是有利于促进政府廉政建设。在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大背景下,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开展和深化无疑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切入点,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腐败行为的重要措施。行政效能监察工作不但可以提升行政效能,而且可以建立和完善一整套规范和控制权力的科学管理机制,同时,在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以有效发现腐败行为线索,及时将腐败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减轻腐败现象对社会的破坏程度。
在此,本文通过对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及有关问题的阐述,尤其是通过比较我国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和部分发达国家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不同之处和差距,指出我国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目前现状及存在问题,指出我国行政效能监察工作下一步的改进措施,促进我国行政效能监察工作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和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总体水平的不断提升,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行政效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