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近代中日关系背景下的“支那”研究

初志伟  
【摘要】: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语言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密切联系的,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文化的映射。“支那”作为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悠久的词汇,可以折射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支那”本是外国对中国的称呼,随佛教传入中国,在佛经中沉寂千年却在近代日本重掀波澜。在日本对中国从质疑、蔑视、无视到敌视的观念进程中,“支那”也蕴含了令中国人感到屈辱和痛苦的历史记忆。它是日本百年多来对中国认识变化极具代表性的词汇,是近代日本中国观的浓缩。认识“支那”首先从“支那”的含义入手,探寻“支那”的起源。了解什么是“中国”、“中华”及“华夷之辨”对认识“支那”有重要的作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促进了“支那”的传播与使用,也使“中国”陷入分裂的危险境地。“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在近百年来中国和列强的对抗中,尤其是与日本的对抗中形成的自觉的民族实体,对打败日本侵略者,维护中国的统一具有深远影响。德川幕府时期,日本的“小中华”思想兴起,对中国产生了蔑视心理。以明治维新为界限,从日本对中国称呼的变化,日本对自身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日本民族观念的兴起及国号名称所蕴含的民族情感。通过梳理“支那”在明治维新前后的使用情况可以感受到“支那”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如何从零星出现到爆发式增长最后普遍使用,含义也从无意义到充满蔑视之情的贬义。“支那”作为一个时髦的新名词从日本再次传入中国时,其贬义并不明显,维新派、革命派等出于各种原因热衷于使用“支那”,不无进步之意。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人逐渐意识到“支那”所蕴含的贬义,开始坚决抵制。留日群体处于中日交往的最前线,对“支那”的观感最为直接和深刻。“支那”的国族身份带来的屈辱体验,成为留日群体心中的伤疤,也书写了一代人的民族创伤记忆。民国时期报纸刊物对“支那”的争论也显示了当时人们的觉醒以及对“支那”的认识和反思。通过梳理日本称呼中国为“支那”的几点原因后,可以认为所有理由都不成立。如今“支那”在日语中已经走向消亡,除了右翼团体外几乎无人使用。“支那”是贬义的观念如今已经深入人心。中国人始终对“支那”保持敏感,这既是对过去屈辱历史的铭记,也是对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的警惕。由“支那”可知,中日之间的隔膜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中日之间通往和平,加深理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蓝汀;;“支那”名称的由来[J];人民教育;1987年03期
2 刘家鑫;日语中“支那”一词蔑视中国之意的历史成因[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韩文虎;印度、支那、印度支那[J];历史学习;2003年09期
4 黄兴涛;;“支那”[J];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2010年01期
5 ;“支那”的原意是什么[J];兰台世界;2003年09期
6 黄庆法;从“支那”一词看日语的蔑视语[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胡天舒;;“双重中国认知”的演绎经纬与事实定位——对近代日本来华知识人“中国体验”的再观察[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06期
8 向卿;;身份认同与被创造的民族、文化——以近代日本的文化认同构建为例[J];日本学刊;2021年S1期
9 张艳国;石嘉;;近代日本在华调查机构的“江西调查”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9年11期
10 韩亮;;近代日本“国民皆兵”体制的原点——山县有朋的征兵制改革[J];日本研究;2020年01期
11 王升远;;近代日本如何言说中国[J];读书;2020年06期
12 周颂伦;;近代日本国粹与国际的路线之争[J];日本学刊;2020年S1期
13 尹娜;;近代日本小报的产生和发展[J];今古文创;2020年15期
14 端木迅远;;近代日本对外扩张溯源[J];晋阳学刊;2020年06期
15 张小龙;;西方视野中的近代日本国民诚信度问题——以“町人根性”为中心[J];世界历史;2017年04期
16 吴敏闻;;近代日本知识人之上海观察[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17 刘景瑜;;试论近代日本《帝国国防方针》的第三次修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10期
18 姚怡然;;近代日本脱亚思想刍议[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9期
19 张美安;;缅华密支那地区华文教育初探[J];管理观察;2009年12期
20 向卿;;近代日本“民族国家”论[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衣帆;;从近代日本竹枝词看日本的婚恋风俗[A];2020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卷一)[C];2020年
2 杨晓;;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近代日本殖民教育解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3 李理;;《近代日本对钓鱼岛的非法调查及窃取》[A];台湾历史研究(第一辑)[C];2013年
4 毛泽昊;李炯里;;浅析日语民俗宗教词汇的汉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8年年会暨“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翻译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5 张维薇;;日语文化词汇的“归”与“异”——基于衣食住行类词汇的汉译辨析[A];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六卷)[C];2017年
6 林星;;近代日本人和台湾籍民在厦门的活动[A];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苏华;;浅谈日语的汉语汉字词与古汉语词汇的一致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陈玉泉;;日语中女性语的历史成因及其特点[A];福建师范大学第八届科技节老师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9 张妍;;针对日语背景学习者特异性易混淆词的词汇教学——以母语词义误推类为例[A];第八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中[C];2015年
10 孙静霞;;浅议日语单词之词性标注——《新编日语1(修订本)》的词性标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11 张丽;;中日语言交际中的文化观念差异及其应对策略——以词汇为中心[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2 王华伟;;关于日语教科书中的惯用语[A];外语科研文论[C];2017年
13 唐玉婷;;浅谈如何看日剧学日语[A];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四卷)[C];2015年
14 赵强;;转型期高校日语教学理念创新研究——以日语演讲教学为例[A];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摘要集[C];2014年
15 陈风;;汉日语中“场所”和“空间”的认知差异——以“空间词”的使用和不使用为例[A];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第6辑)[C];2015年
16 朱春跃;;汉日语音对比及日语语音习得研究——选题、方法与成果[A];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第6辑)[C];2015年
17 张明杰;;关于日语的数量表现及其教学[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2年
18 王升远;周庆玲;;中国日语教育史视阈中的张我军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9 吕乔;;日语“人(ひ と)”和汉语“人家”的自称用法对比[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0 陈莉莉;;浅析日语现场口译的特点及其对翻译的要求[A];语言·翻译·翻译教学[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发臣;近代日本极端国家主义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曲晓燕;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D];山东师范大学;2020年
3 李含;近代日本和平思想的发展轨迹[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4 王屏;近代日本亚细亚主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张真;近代日本中国俗文学研究史论[D];南京大学;2015年
6 李文英;模仿、自立与创新——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7 安平;近代日本报界的政治动员(1868-1945)[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田雪梅;近代日本国民的铸造:从明治到大正[D];复旦大学;2011年
9 卢晓晴;基于对“结果”概念重新定义的日语结果构式【词汇·语法】综合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21年
10 武鑫;高中日语课程“文化素养”的实施现状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
11 林彬;日语提示助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2 顾江萍;汉语中日语借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3 伏泉;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14 梁铭;词汇附加义的跨语言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15 高原;明治时期德富苏峰的中国观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6 沈书娟;日语复句相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17 孙娜;语言接触视野下的语言民族性研究[D];厦门大学;2019年
18 赵鸿;关于日语女性用语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9 阿荣宝丽尔;现代汉蒙语人体词汇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20 万玲华;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初志伟;近代中日关系背景下的“支那”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2 李东霞;关于《近代日本农业技术的进步》的翻译报告[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3 夏永捷;中国境内近代日本建筑的文化特征[D];天津科技大学;2017年
4 孙洁;近代日本寻常小学校国定修身教科书的分析(1904-1945)[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5 曹兴惠;近代日本对清末女留学生的应对[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年
6 王朕;近代日本教育家森信三的立腰教育思想研究[D];暨南大学;2017年
7 刘远舰;国家神道对近代日本的影响[D];渤海大学;2012年
8 赵亚新;《近代日本战争》第一章、第二章日中翻译实践报告[D];内蒙古大学;2020年
9 张用清;近代日本立宪政治源流研究[D];南开大学;2020年
10 庄苗苗;近代日本马政建设与其海外殖民地活动[D];吉林大学;2021年
11 陈骁;近代日本“宪政之常道”的兴衰[D];山东大学;2017年
12 霍欣莹;近代日本《万国公法》的初译[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13 郑保灵;清末“赴日教育考察记”对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的导入[D];辽宁师范大学;2017年
14 李笑宇;近代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15 邓云;近代日本汉学家重野安绎之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16 巫永芳;关于日语头部身体词汇惯用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7 陈丽娟;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三峡考察[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18 张茜;《论语》在近代日本成功传播的经验及启示[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19 陈晓隽;从Philosophy到哲学[D];厦门大学;2009年
20 潘月刚;近代日本人旅华游记中的中国观[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本报首席记者 顾学文;探究近代日本崛起之源与失败之谜[N];解放日报;2020年
2 记者 彭晓玲;马国川:近代日本知识分子的转向值得深思[N];第一财经日报;2020年
3 本报记者 张南;美丽神秘的缅北重镇——密支那[N];云南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顾钧;近代日本学术思想的变革[N];中华读书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陈保江 通讯员 黄宝洲;大道正向密支那延伸[N];云南日报;2007年
6 通讯员 张发亮 记者 张朝晖 周建勋;西安发现《掌中支那全图》[N];中国测绘报;2000年
7 本报赴缅甸特派记者 于景浩 孙广勇;“感谢中国公司帮助密支那亮起来”[N];人民日报;2013年
8 记者 唐闻佳;在国内边读日语边观望[N];文汇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陆一波;为世博,祖孙十年义务教日语[N];解放日报;2010年
10 记者 严峻嵘;今年日语口译考有何变化[N];人才市场报;2008年
11 本报记者 梁杰;日语软件人才身价飙升[N];人才市场报;2005年
12 大河报记者 路红 本报记者 李铮;王增强:从打工者到日语专家[N];河南日报;2005年
13 罗冰 通讯员 张剑;东软东芝联手培养日语IT人才[N];科技日报;2004年
14 通讯员 何昆;大连翻译学院开设英日语口译专业[N];光明日报;2003年
15 记者 何德功;日本推出首台翻译机器人[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16 记者 郭阳阳;赴日留学打工免学费和住宿费[N];菏泽日报;2020年
17 ;听日语翻英文 首款翻译手机诞生[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18 陈光余 实习记者 陈方耀;她想培养更多日语导游[N];成都日报;2004年
19 记者 秦晖 通讯员 林启词、李莹;精通日语 今年求职不用愁[N];广州日报;2005年
20 特约通讯员 吴琳;大连打造中国最大的日语IT人才培养基地[N];光明日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