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日关系背景下的“支那”研究
【摘要】: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语言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密切联系的,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文化的映射。“支那”作为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悠久的词汇,可以折射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支那”本是外国对中国的称呼,随佛教传入中国,在佛经中沉寂千年却在近代日本重掀波澜。在日本对中国从质疑、蔑视、无视到敌视的观念进程中,“支那”也蕴含了令中国人感到屈辱和痛苦的历史记忆。它是日本百年多来对中国认识变化极具代表性的词汇,是近代日本中国观的浓缩。认识“支那”首先从“支那”的含义入手,探寻“支那”的起源。了解什么是“中国”、“中华”及“华夷之辨”对认识“支那”有重要的作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促进了“支那”的传播与使用,也使“中国”陷入分裂的危险境地。“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在近百年来中国和列强的对抗中,尤其是与日本的对抗中形成的自觉的民族实体,对打败日本侵略者,维护中国的统一具有深远影响。德川幕府时期,日本的“小中华”思想兴起,对中国产生了蔑视心理。以明治维新为界限,从日本对中国称呼的变化,日本对自身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日本民族观念的兴起及国号名称所蕴含的民族情感。通过梳理“支那”在明治维新前后的使用情况可以感受到“支那”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如何从零星出现到爆发式增长最后普遍使用,含义也从无意义到充满蔑视之情的贬义。“支那”作为一个时髦的新名词从日本再次传入中国时,其贬义并不明显,维新派、革命派等出于各种原因热衷于使用“支那”,不无进步之意。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人逐渐意识到“支那”所蕴含的贬义,开始坚决抵制。留日群体处于中日交往的最前线,对“支那”的观感最为直接和深刻。“支那”的国族身份带来的屈辱体验,成为留日群体心中的伤疤,也书写了一代人的民族创伤记忆。民国时期报纸刊物对“支那”的争论也显示了当时人们的觉醒以及对“支那”的认识和反思。通过梳理日本称呼中国为“支那”的几点原因后,可以认为所有理由都不成立。如今“支那”在日语中已经走向消亡,除了右翼团体外几乎无人使用。“支那”是贬义的观念如今已经深入人心。中国人始终对“支那”保持敏感,这既是对过去屈辱历史的铭记,也是对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的警惕。由“支那”可知,中日之间的隔膜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中日之间通往和平,加深理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