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薯(Ipomoea batatas)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分子鉴定研究
【摘要】:
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属于番薯属(Ipomoea L.),旋花科(Convolvulaceae),是蔓生性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甘薯原产南美洲,现在广泛分布于世界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甘薯利用根、茎进行无性繁殖,四季可种,不择土壤,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再生能力强,根、茎、叶均能食用,营养丰富。甘薯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粮食作物中居第四位。但甘薯在遗传上的高度杂合性和种间、种内广泛存在的杂交不亲和性,严重制约了甘薯的生产和发展,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无病毒、耐储藏的优良甘薯品种,仍然是十分迫切的事。
本研究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简称RAPD)分子标记技术,首次对采自山东农业科学院和徐州甘薯研究中心的50个国内外甘薯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和分子鉴定研究,分析这些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种质资源分析和品种鉴定,旨在为引种鉴定、选育和杂交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本文从386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4个扩增强、重复性好、带型清晰、不同品种间多态性高的引物进行扩增。结果表明:24个有效引物共产生157条DNA片段,大小分布在100bp-3500bp之间,其中91条具有遗传多态性,约占总数的58%,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带数为6.54条。将任一扩增带看作一个性状,按带的有无列出二元数据矩阵,利用NTSYS-pc软件计算出材料间的Jaccard遗传相似性系数。50个甘薯品种基因型的遗传相似性分析表明,其相似性系数分布在0.496-0.930之间,这表明这些品种基因型之间的遗传多态性较为丰富。通过非加权算术平均聚类(UPGMA)的方法,绘制出这些甘薯品种基因型之间的遗传关系树状图。根据相似性系数和聚类结果,在相似性系数0.70处,这些甘薯品种明显地聚为4类:A类、B类、C类、D类。在相似性系数0.75处,这些品种可分为14个组。各组内的相似性系数都大于0.73,表明组内亲缘关系较近,但也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
A类分为A1、A2两个组,B类分为B1、B2两个组,C类包括C1、C2、C3、C4四个组,D类包括D1、D2、D3、D4、D5、D6六个组。A1组包括:1 470042、26南放、11胜南,A2组包括:36烟薯6号。B1组包括:21济薯2号、32鲁薯2号、34华北52-45、37青农8号、47徐236,B2组包括:28南京92、35济薯5号、33洛红3号、45许薯4号。C1组包括:4 460188、19栗子香、23徐941、40苏薯1号,C2组包括:17徐1-2、27一窝红、30新种花、31浙薯1号、43宁远30日早、49宛薯596,C3组包括:5 460103、6 460027、14济南红、25南京51、39禺北白、50陕薯1号,C4组包括:15烟薯8号、29安薯07、44胜利百号、48丰收黄、42徐61。D1组包括:2 460363、24美国红、18徐薯18,
DZ组包括:9台农 9号、12板栗黄、22辽薯 224,D3:组包括:3 460021、8
460097、20南瑞菩、7 460379.10苏薯2号、46高系14,D4组包括:16郑
颖红、41 安薯1号,DS组只包括38烟薯2号,D6组只包括13香薯。
从供试的这些品种来看,国外引进品种属于几个不同的组。这表明来源不同
的品种之间亲缘关系较远,遗传差异较大。从所有的供试材料来看,各个材料之
间的遗传距离都大于零值,又都能聚在一起,这表明这些材料之间有相同的遗传
背景,但相互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过随机扩增,部分品种产生了特异带,部分品种不具有某些特异带。据此,
可以对其进行品种鉴定。有的品种用一个引物进行RAPD扩增难以区别,必须采用
几个引物。从实验结果来看,利用多个引物根据 gi条多态带在 50个甘薯品种间
的表现情况是可以将这些品种分开的。
|
|
|
|
1 |
;渚林大队甘薯大面积高产技术调查[J];福建农业科技;1979年02期 |
2 |
戴伟民,袁锦和;奶牛的霉烂甘薯中毒[J];畜牧与兽医;1985年04期 |
3 |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摘记[J];中国农业科学;1992年05期 |
4 |
刘学庆,周庆涛,林祖军,于经川,段留生;多效唑对甘薯形态生理和产量的影响[J];莱阳农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
5 |
郑田瑞,夏文顶;甘薯系列食品加工技术[J];农村新技术;1994年12期 |
6 |
董兰香,王世刚,张瑞;甘薯种加养贸一体化典型[J];作物杂志;1995年04期 |
7 |
王文禄;甘薯后期水肥管理要点[J];河北农业科技;1995年08期 |
8 |
谢世清,冯毅武,奚联光,殷减清,王德海;云南高原甘薯地方品种征集鉴定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
9 |
新章;甘薯种薯的收获与贮藏[J];中国农垦;1998年09期 |
10 |
潘祥华,林建生,林起,罗坚,罗辉;甘薯宁丰408的选育[J];作物杂志;1999年03期 |
11 |
朱明龙;三明市甘薯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1999年S1期 |
12 |
董玉宽,丁志明;小麦·甘薯复种创高产[J];河北农业;1999年08期 |
13 |
李国栋,郭建友,李兆民,程跃伟,康遂政,翟建光;烟草与甘薯套种[J];农家参谋;1999年01期 |
14 |
吴优弟;甘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2000年05期 |
15 |
田青;甘薯新品系——“西农43—1”[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0年02期 |
16 |
刘庆昌,翟红
,王玉萍;甘薯细胞工程和分子育种的研究现状[J];作物杂志;2003年06期 |
17 |
张立明,王庆美,李爱贤,张海燕,孙丽荣,郗光辉;甘薯新品种济薯18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2004年06期 |
18 |
徐国光;蹲点两年开展红壤地区甘薯科学实验工作的几点体会[J];中国农业科学;1965年02期 |
19 |
;甘薯贮藏法[J];辽宁农业科学;1966年04期 |
20 |
鲍洪仁;甘薯高温出汗沙藏法[J];新疆农业科学;197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