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及干预研究
【摘要】:
目前,关于社会支持的概念在各个研究者之间尚未达到统一的认识,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客观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是“人们赖以满足他们社会、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家庭、朋友和社会机构的汇总”;二是主观的支持,即个体所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也就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因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人体的身心健康有着必然联系,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而较低社会支持水平则损害身心健康。
1946年,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许多研究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大学生,随着高校扩招和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贫困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因此,研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根据以往较少从社会支持的角度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的状况,更没有从社会支持的角度对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状况以及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根据调查结论有针对性地对贫困生采取一定的干预策略,从而为高校贫困生教育及心理保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及修订后的社会支持量表为测查工具。两个量表均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首先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方法,从山东财政学院大一至大四的大学生中随机抽取180名贫困生(贫困生的界定是根据学校学生处提供的家庭经济状况一览表,按照省教委的标准把每月生活费不超过150元的学生作为贫困生)和180名非贫困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共344份。较为全面地测查了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状况、社会支持状况、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所得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0.0 for windows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1)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尤其在
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四个方面最为严重。
(2)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低于非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在朋友支持、
家人支持、同学支持、经济支持、安慰关心方面尤为突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
社会支持的各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状况的高低严重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
健康水平。
根据以上结果,本研究从168名贫困生中抽取1 50名,平均分为对照组、物质支
持组、精神支持组共三组,每组50人.采用自然实验法进行近一学期的干预后,测查
对照组、物质支持组、精神支持组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心理健康水平状况。采用统计软
件spss10.o分析,得出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这两种干预措施都对贫困生心理健康有积
极影响的结论,并且精神支持的干预效果优于物质支持的干预效果。
研究结果从社会支持的角度为高校教育者提供了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
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