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新课程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

隋丽霞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 综合性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 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作为新课程理念的生长点,语文 综合性学习已经得到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语文综合 性学习”进行设计。 本文主要分为为五部分。第一部分: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运而生。共有三个层次。首 先论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历史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是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其对新 的学习方式的呼唤,这一层次又分为语文学习兴趣的低落、语文学习与真实生活的脱离、 学生探索精神的萎缩三部分。最后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基础:新课程知识观和新课 程活动课程观。新的课程观知识观认为,知识按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两类:显性知识和缄 默知识:按照知识的确定性与否可以分为确定性知识和非确定性知识。活动课程理论主 张教育内容要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和活动密切相连,要依据儿童的经验、兴趣决定课 程的内容和结构。 第二部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与特点。首先论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语文 学科和社会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没有生活就没有语文。语文学科内部各个部分之 间也不是各自独立的,听说读写是一个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的过程。我们必须把语文学 习和其它学科以及社会生活、个体体验沟通起来,把语文内部各个要素也融汇在一起。 把语文素养的形成看作是一个系统过程。在对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和语文学习的综合 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为基点,以活动和体验为主 要形式,沟通课堂内外,连接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以发展学生的探 究、合作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多维立体的学习活动。其次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语文 综合性学习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体验性、主体性等特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首 先体现在学习目标的综合上。其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还体现在学习内容的综合 上。再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还体现在学习方式及途径的综合上。综合性学习的 实践性就是强调综合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经历并体验、感受探究过程,在 实践中创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体性在于语文综合性学习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双主体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维维;;试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1期
2 刘爱芹;;如何提高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学习效率[J];品牌(理论月刊);2010年11期
3 钱丽;;新课程下关于高中生地理素养提升的思考[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40期
4 石敬珠;;“复习—新授—巩固”三段式课堂教学的新课程内涵[J];教师;2010年13期
5 郝立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J];中学语文;2011年12期
6 板华强;;高中数学基本概念教学研究——浅谈高中新课程的数学基本概念的教学[J];价值工程;2011年10期
7 鲁立宗;新课程与综合性学习[J];湖北教育;2002年21期
8 刘仁增;;着眼于“语文” 着力于“整合”[J];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Z3期
9 汤剑辉;;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04期
10 曾长姣;语文综合性学习给教师带来的挑战[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1 孙菊霞;;由“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概念引起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01期
12 章勉;;2009年广东省语文中考综合性学习试题评析[J];语文建设;2009年10期
13 黄耿东;;走进艺术综合新课程——《线的情感与表现》课后反思[J];基础教育参考;2006年04期
14 马立峰;;浅谈新课程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J];吉林教育;2010年17期
15 黄明琴;;亲近田园,热爱农村——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及反思[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年09期
16 石允华;;谈新课程,给学生创造一片畅想的天空[J];华章;2010年23期
17 尹晓军;语文综合性学习: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J];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11期
18 尹晓军;语文综合性学习: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3期
19 褚治明;浅论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0 宋铁流,刘从华;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璋;;浅论“足健法”或称“足道”内涵的研究和应用[A];经典荟萃——纪念建国六十周年中华反射疗法优秀论文选编[C];2009年
2 宋开山;赵云升;金伦;;定向运动与素质教育的关系[A];2001年全国定向运动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赵鋆;;浅议“天癸”[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刘秋萍;;浅谈如何正确认识绿色食品的内涵[A];2008年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于婧;肖辉;;加快城乡一体化 推进武汉城市圈发展[A];生态文明中的土地问题研究[C];2008年
6 李玉春;;关于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现状的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玉春;;关于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现状的分析[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云;;新课程下指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的尝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9 乔卫芳;支光辉;;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的编制研究[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10 许吉;;新课程背景下教研组建设的新变化[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智勇;数学新课程发展性评价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周勇;中国政府绩效审计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韩永胜;中国现代教育小说概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仲秀英;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可欣;论隐私权[D];吉林大学;2007年
6 龙娟;美国环境文学中的环境正义主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崔裴;中美房地产业内涵、属性及其经济与社会功能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宋志强;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9 肖正德;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文化冲突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何善蒙;魏晋情论[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隋丽霞;新课程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宗彬;人教版新课程初中《语文》课本综合性学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杜静;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有效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4 房慧;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的建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姜玮;关于小学语文新课程评价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陈爱忠;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黄佑生;在新课程中成长——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自主成长的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丽;新课程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艺术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吴红彦;从NJEC的使用看初中英语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章文捷;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管理策略[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余文森;在新课程中重新修炼[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织金县第八中学 陈洁;生物新课程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应用[N];毕节日报;2010年
3 新泰市第二中学 张烈军;新课程课堂教学之我见[N];学知报;2010年
4 湖北省孝感市第一高级中学副校长 罗国彬;新课程下怎样评课[N];中国教育报;2004年
5 浙江嘉兴市教育研究院 朱建人;实施新课程 教师缺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4年
6 文久江;将新课程培训进行到“底”[N];中国教师报;2006年
7 武穴市花桥中心学校校长 周寿山;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校长素质[N];黄冈日报;2006年
8 刘肖;新课程是一种共建的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3年
9 ■特邀嘉宾: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院长蒋敦杰   ■采访人:本报记者于建坤;2007,高考能否与新课程同行(上篇)[N];中国教育报;2005年
10 本报实习记者 罗静;新课程:先培训,后上岗[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