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方以智语言学研究

刘娟  
【摘要】:宋元明时期,语言研究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特别是晚明实学思潮的兴起,引起了人们对语言研究的兴趣,出现了一批敢于创新的语言学家,方以智(1611~1671)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作为明末清初我国著名的学者,以智在语言学、哲学、文学、天文学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其语言学成就集中体现在《通雅》一书中。近几年来,研究《通雅》的文章有增多的趋势,但其中所包含的语言学思想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论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方以智的生平、作品及《通雅》的性质。第二部分为本文的主体,从音韵、文字、训诂、词汇、校勘五个方面来研究方以智的语言学成就。在音韵学方面,方氏继承并发展了陈第的语音变化的时地理论,认识到语言的渐变性,并对汉语语音的发展进行了分期,在古声母问题上,已明确认识到古轻重唇互通、舌头舌上为一种之声:在文字学方面,方氏从宏观上把握汉字的流变趋势,对《说文》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对古今字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文字学主张;在训诂学方面,方氏从理论上对音义关系作了阐述,将“因声求义”这一训诂方法推进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词汇学方面,方氏重视方言俗语词的研究,第一次给謰语下了定义,并找到了研究謰语的正确方法;在校勘学方面,方氏利用多种校勘方法,校正了许多文字讹误。第三部分为结语,总评方以智的语言学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 总之,方以智在语言学方面成就卓著,其学原绍汉唐,近承宋元明,后又为清代小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全面考察方以智的语言学思想对中国语言学史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章永俊;论方以智《通雅》的学术通变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周远富;方以智《通雅》与历史语言学[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李钢;;方以智画论浅说[J];艺术评论;2010年12期
4 袁津琥;;《通雅》研究二题[J];文献;2000年04期
5 顾之川;;《通雅》成书年代考[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6 李葆嘉;;方以智撰刊《通雅》年代考述[J];辞书研究;1991年04期
7 欧亚青;;通雅的研究概况[J];大众文艺;2011年03期
8 顾之川;;《通雅》成书时间辨[J];文献;1990年01期
9 馬数鳴;;对方以智哲学思想的再探討(續完)——与侯外庐先生商榷[J];江淮论坛;1965年02期
10 杨正明;;方以智墓葬考证[J];安徽史学;1984年05期
11 冒怀辛;论方以智哲学思想的科学基础[J];哲学研究;1985年10期
12 罗炽;方以智对西学的批判吸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13 陈卫平;方以智对中西文化的比较[J];江淮论坛;1993年02期
14 关增建;方以智“通几”与“质测”管窥[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15 陈松郭;方以智坎坷人生对其哲学思想的影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16 张永堂;方以智与湖湘文化[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7 周勤勤;方以智“∴说"解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05期
18 周勤勤;;方以智“三为约法”解析[J];中国哲学史;2007年01期
19 马数鸣;方以智的“合二而一”是辩证法吗?——与杨献珍同志商榷[J];江淮论坛;1964年04期
20 李祖锡;;方以智在物理学上的成就及其研究方法[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礼;胡化凯;;方以智“光肥影瘦”说的实验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2 方锡球;;传统文化诗学视野中的经典阐释范式——以方以智的“中边言诗”和“道艺”观为例[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曹峰祥;万芳;;从“四元行”之辩看明清之际的中西医学融汇[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C];2006年
4 陈一壮;;黑格尔、方以智辩证法思想比较研究[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5 王元春;;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学者对待实验的态度——以揭暄《璇玑遗述》中的实验为例[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6 潘忠荣;杨怀志;;桐城文化刍议[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魏宗禹;;第三章 实学思想方法探微[A];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C];2002年
8 杨正明;;枞阳与桐城派[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9 萧父;;东西慧梦几时圆?——世纪之交的文化寄语[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10 乔琛;;女子无仪,吾何仪哉——浅谈女性心理对方维仪文学活动的影响[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伟;方以智易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2 程曦;明代儒佛融通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彭战果;方以智儒、佛、道三教会通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李联;魏禧文学思想考论[D];辽宁大学;2007年
5 李新;陈子龙诗文创作与文学思想[D];南开大学;2009年
6 周成强;明清桐城望族诗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娟;方以智语言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鲁光;《通雅·谚原》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3 商雙;《通雅·宫室》研究[D];湖北大学;2012年
4 谢葵;《通雅·称谓篇》研究[D];湖北大学;2011年
5 吴运兴;方以智诗歌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汪青;方以智晚年人生定位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7 张建梅;论方以智思想及其在融西入中方面的贡献[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元青;三教归儒—方以智哲学思想的终极价值追求[D];武汉大学;2005年
9 齐鹏;方以智科学观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方书论;论方以智思想中的科学精神[D];苏州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鸿;哲人以智融翰墨[N];中国商报;2007年
2 朱斌峰;文心·雕龙[N];安庆日报;2005年
3 记者 曾毅;我市农民有了致富信息快车道[N];雅安日报;2005年
4 刘苏里(万圣书园总经理);“木已成舟,毋庸再议!”[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钟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奥运报道彰显广播特色 创新突破迭现[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6 赵正;奥运嫁接传媒,谁借了谁的光?[N];中国经营报;2004年
7 李平 (作者系市委常委、枞阳县委书记);挖掘深厚人文资源 推动枞阳文化复兴[N];安庆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马晓芳;电信运营商奥运营销各显神通[N];通信信息报;2004年
9 姜伯静;像“一口钟”那样去修正穿帮[N];深圳商报;2011年
10 汪军;对安徽文化和安徽形象认识的第三阶段[N];安庆日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