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中小学办学效益评估研究
【摘要】:
普通中小学办学效益评估是近几年来中小学教育评价的新领域、新课题。所谓办学效益评估,就是依据办学效益评估的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学校的教育要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提高学校自主发展的过程。
本文通过对普通中小学办学效益评估的背景、内涵、评估的依据、评估的内容构成、评估的模式、原则以及评估的意义等几个方面,对中小学办学效益评估进行研究,旨在探索和丰富中小学办学效益评估的理论与实践,引导中小学重视学校的办学效益。
普通中小学办学效益评估要坚持导向性原则、变量替代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重视学校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对评价结果进行合理的使用。评估的内容由教育成果和教育成本两部分组成。教育成果包括一定时期内学校培养的合格的学生数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等。其中,学生的发展要考察学生的“增殖”。由于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生源质量、师资配备、管理水平以及学校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在办学效益评估中,必须把学生入学时的学业水平纳入评估内容中,比较学生入学时与接受学校教育后综合素质提高的幅度,重点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逐年提高的水平。以发展性、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教育成本主要是教育直接成本和教育间接成本。教育成果与教育成本的比例就是办学效益。
普通中小学办学效益评估的探索,可以为建立以效益导向为原则的拨款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可以探索学校最佳的办学效益与学校合理规模之间的关系,可以引导广大校长把可供支配的有限的资金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追求最大限度的办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