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反义词研究
【摘要】:荀子是战国后期赵国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品《荀子》是先秦时期的经典著作之一,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荀子非常善于运用犀利的语言来批评异家学说,表彰儒学,因此,《荀子》一书大多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凝练,词汇丰富,研究《荀子》一书的词汇对于建构上古汉语词汇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荀子》一书中的反义词作为研究对象,探求反义词的存在方式,分析它们的义位对立情况,进而研究反义词词义发展的原因和途径,并对《荀子》反义词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全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绪论首先对荀子及其著作《荀子》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之后对反义词的研究历史作了简要回顾,认为汉语反义词的形成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具有共同的意义范畴,2)具有相反相成的意义关系,3)至少在一个义位上意义相反。界定反义词的方法主要有文本格式界定法、义素分析法和社会语言验证法。最后对《荀子》一书的语料取舍情况作了说明,以便真实地反映荀子时代反义词的原貌。
第二章首先综合运用文本格式界定法、义素分析法和社会语言验证法对《荀子》一书的反义词进行分析判定,运用归纳统计法统计出《荀子》中的反义词共有218对,其中单音节反义词206对。之后对《荀子》反义词的存在方式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反义连用式和反义对举式是《荀子》反义词的主要存在方式,这两种存在方式对于研究和判定先秦汉语反义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并对后世的行文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章运用义素分析法对其中的25对单音节反义词进行了穷尽性的分析,展示了它们在不同义位上的对立情况,并进而分析了《荀子》反义词的词义演变原因和主要途径,即本义与本义之间、引申义与本义之间、假借义与本义或引申义之间和引申义与引申义之间均可以在某一义位上实现对立。这对于分析先秦汉语反义词的词义演变有着重要意义。
第四章对《荀子》反义词在理解词义、构词和修辞方面的作用与影响等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