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和声研究
【摘要】:在“文革”期间的20世纪60年代末,由殷承宗、储望华、盛礼洪、刘庄根据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改编、首演于1970年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在当时曾经轰动一时,而且自“文革”结束后至今一直在包括港台地区在内的国内外不断获得演出,已成为20世纪中国钢琴协奏曲中被公演次数最多、出版乐谱和录制音响音像数量最大、传播面最广的作品[1],这源于作品本身音乐上表现出的具有冲击力的气势以及久远的中国历史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这也反映了这部作品的重要地位和巨大的历史影响力以及音乐界和社会公众对它的重视。
目前,对这部作品的研究,或是单纯描述其创作过程,或是对其不同版本的争论,抑或是在一些综合论述中国交响音乐的专著或论文中有所涉及,多泛泛的总体评论而缺少专论性的论文和著作,尤其缺少对作品和声方面的分析,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以五声性旋律与功能和声的融合为切入点,从和弦形态、终止式、相同调式旋律的不同和声配置、“起承转合”式套曲结构与功能和声布局的融合四个方面对这部作品的和声技法做了一次深入地分析,使我们对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认定更有说服力。
由于作品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文革”,只有在深入了解、把握其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的剖析论证,本文第一章就是从钢琴协奏曲《黄河》创作的时代及其文化背景、基础及曲式结构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和声分析,第三章是对作品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进行了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