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语篇连贯中语境因素作用的分析

郑加玲  
【摘要】:连贯问题一直是语篇分析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连贯问题中争论的焦点在于连贯(coherence)和衔接(cohesion)的关系上。1976年韩礼德和哈桑出版了《衔接》一书,该书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他们在书中指出:语篇的连贯表现在两个方面,语篇在语境方面是连贯的,因而在语域上是一致的;语篇自身是连贯的,因而是衔接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两位作者注意到了语言自身因素之外的语境因素对连贯的实现所起的作用。但是,在整本书的理论阐释中,他们把重点放在衔接对连贯实现所起的作用几乎完全忽略了语境因素在连贯实现中的作用。他们在书中明确提出:一段文字要成为语篇,那么其中必然存在衔接手段。 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使他们无法解释许多虽缺乏衔接手段但仍然连贯的语言现象。后来许多学者逐渐意识到衔接既非连贯得以实现的充分条件,亦非其必要条件。因此许多学者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连贯问题进行研究。比如Fries和Danes(1974)从主位推进(thematic progression)的角度来分析语篇连贯,但实际上这也是对语言本身衔接作用的研究。成功的交际和连贯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境。虽然很多学者都已注意到语境对连贯的作用,也作了分析,但都只是简单的提到并没有专门分析语境在语篇连贯中是如何起作用的,更没有谈到语境中的各个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而且,他们也没有注意到语境中各个因素对语篇连贯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本文试图从语境的角度全面的研究语境因素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并尝试通过对语境因素的分析揭示语境中各因素的不同作用从而给英语教学一些启示。 本文把语境作为研究的基本理论,对所收集的语料,主要是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对话,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分析语境因素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通过对语境因素作用的分析发现,语境因素在语篇,尤其在会话语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口语语篇的语境依赖性很强。作者还发现,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对连贯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的作用是直接的和短暂的,而后者的作用是间接的和持久的因为文化的影响始终是普遍存在的。 本文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上,在总结了前人对语境研究的基础上,取其合理性,深化对语境理论的理解。实践上,将语境的研究付诸于口语语篇连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葛萍;;英汉语篇连贯的异同研究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启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陈莉霞;党红;;听力理解中词汇衔接理论的应用与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07期
3 陈俊;揭力勤;;从语篇连贯论《飘》的两个中译本[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3期
4 车明明;于帆冰;;隐喻视角下的语篇连贯——以罗伯特·弗洛斯特《雪夜林边小憩》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7期
5 巩亚囡;;用概念隐喻理论解读语篇连贯——以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为例[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8期
6 阮丽飞;李翠华;;语篇连贯手段整合方案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1年08期
7 熊维俊;;基于事件域认知模型和结构边界原则的二语写作教学构想[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4期
8 张锦峰;;英语诗歌中的隐喻与语篇连贯[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徐军;;语篇衔接模式的前景化[J];山东外语教学;2011年04期
10 郑洁;;概念隐喻的语篇连贯功能探究——以奥巴马2010年国情咨文为例[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1 花金侠;;语篇连贯技能在英文写作教学中的培养[J];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2 尹付;;论言语行为理论与会话含意理论之异同[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3 高莉;;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影响句子结构的因素[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4 谢彩云;;风过无痕 雁过无声——试议英汉互译中词汇衔接的妙用[J];学习月刊;2011年10期
15 覃霜;;浅议语篇分析与英语阅读教学[J];群文天地;2011年02期
16 孙园园;;领主属宾“被”字句的特点及使用动因考察[J];理论界;2011年08期
17 王颖;;基于主述理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18 王兰翠;陈志军;;《奥巴马开学第一天演讲》的词汇衔接分析[J];文教资料;2011年18期
19 金荣;;言语行为理论下的语篇衔接与连贯[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20 刘礼进;;汉英篇章视点回指式对比考察[J];现代外语;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连超;;概念隐喻理论与语篇连贯[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蒋联江;;基于RST的英语四级作文连贯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朱华;邱天河;;词汇衔接模式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A];2010年贵州省外语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孙志农;;论语篇连贯的转喻机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罗贤;宋正国;丁国旺;;汉语语篇中光杆名词的指代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王德亮;;语篇连贯性的量化测量——基于向心理论的研究[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7 费玲;;The Patterns of Thematic Progression in Bing Xin's Short Stories[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黄虹;;语篇衔接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苏建华;;从主位推进模式看语篇的衔接和连贯[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刘禀诚;;新闻标题的分句隐含[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海庆;语篇连贯:言语行为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韩戈玲;语用标记语:双边最佳交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3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玮;隐喻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周频;再论语言、心智和实在三者的关系[D];复旦大学;2009年
6 杨才英;新闻访谈中的人际连贯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杨宁;汉语零形回指消解的心理语言学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8 王晋军;会话中问句的批评性分析[D];厦门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加玲;语篇连贯中语境因素作用的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忠善;语篇连贯的关联性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3 王晓莉;从图式理论的角度看语篇连贯[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陈向阳;从认知角度看语篇连贯[D];浙江大学;2003年
5 洪振斌;语篇连贯的转喻视角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佳;英语语言学学术论文摘要语篇连贯的认知功能分析[D];江苏科技大学;2010年
7 皇甫伟;中美大学生论说文语篇连贯和衔接性对比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8 翁依琴;语篇连贯的功能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张建科;合成空间理论对语篇连贯的动态阐释[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方冰;语用预设及其对语篇连贯的价值[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