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与个人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重要目标。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必须对传统的僵化的道德教育方式及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应该吸取我国传统道德人格和西方道德人格中积极因素,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此进行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社会塑造和自我塑造,促使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建立,从而实现社会发展与个人价值实现和谐一致的目标,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进行。
主体性道德人格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德育现代化的要求。但无视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的教育,给我们德育造成实效低下的现实状况。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在于构建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形成与整体时代精神相统一的主体性道德人格。
本文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背景,探讨了当代学生的道德困惑和道德失范现象及原因,提出培育与社会发展相和谐的道德人格,培养他们的道德主体精神,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是使学生走出道德冲突与困惑的关键所在,并对如何培育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进行了分析。
本文还探讨了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内涵及其要求,对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生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要构建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操作体系来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并对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目标、途径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本文指出主体性道德人格养成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要培养和完善主体性道德人格,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这既要靠学校的高度重视和组织实施,也要靠每个学生的努力。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需要与之相契合的道德机制加以维护,道德建设的落足点在于塑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和谐的道德人格,道德建设的目的是促使人们认识自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