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胁迫下拟南芥根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摘要】:植物学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就是要搞清楚植物面对环境的胁迫是如何做出一系列反应的,这些反应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联。大量的研究表明,外界环境的胁迫,例如如干旱[1]、低温或高温[2,3]、高盐[4,5,6]、营养缺陷[7]、臭氧[8]和紫外照射[9]等,都可以引起活性氧(ROS)产生的加剧,造成氧化胁迫[10,11]。环境胁迫耐受性和较为有效的抗氧化系统和氧化损伤修复机制呈正相关,因此研究植物的抗氧化机制,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提高植物抗逆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利用不同的方法研究生命体中的基因、蛋白和通路,获得了很多重要的知识和规律,极大的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和实验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新的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以及多种模式生物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使得大规模的系统的研究蛋白质、研究生命现象成为可能。于是蛋白质组学应运而生。蛋白质组学是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对组织、细胞的整体蛋白进行检测,包括蛋白质表达水平、氨基酸序列、翻译后加工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在蛋白质水平上了解细胞各项功能、各种生理、生化过程及疾病的病理过程等。蛋白质组学有两种研究策略。一种是高通量研究技术,把生物体内所有的蛋白质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并建立蛋白质数据库,从大规模、系统性的角度来看待蛋白质组学,更符合蛋白质组学的本质。但是,由于剪切变异和翻译后修饰,蛋白质数量极其庞大,且表达随空间和时间不断变化,所以分析生物体内所有的蛋白质是一个耗时费力,难以实现的理想目标。另一种策略是研究不同状态或不同时期细胞或组织蛋白质组成的变化,主要目标是研究有差异蛋白质及其功能,如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问的差异蛋白质,寻找肿瘤等疾病标记物并为其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在微生物、动物方面蛋白质组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虽然在植物学方面还是刚刚起步,但是其发展势头迅猛。研究重点主要是利用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来鉴定不同基因型、不同发育阶段以及不同环境因子影响下蛋白质表达的差异情况及其相互作用,而且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利用蛋白质组学研究手段更加系统地研究植物抗氧化的机制,
|
|
|
|
1 |
张红,张卉,张晓;蛋白质组学实验技术研究进展[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4年02期 |
2 |
;蛋白质组学领域的中国机遇[J];中国科技信息;2004年22期 |
3 |
刘友平,丁慧荣,何涛,代荣阳,李洪;培养肝细胞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年03期 |
4 |
吴晓歌;鲁新宇;;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发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10期 |
5 |
;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中心生命科学分社新书推介[J];生物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
6 |
徐铁山;赵兴绪;张勇;王建锋;;卵泡液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10期 |
7 |
张宇;贺丹;王丽;;丝状真菌蛋白质组学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0年03期 |
8 |
;安捷伦科技总裁拜访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并为蛋白质组学合作实验室揭牌[J];生命科学仪器;2010年02期 |
9 |
温冠媚;;生命科学的第二次浪潮 蛋白质组计划[J];时代风采;2001年05期 |
10 |
沈静;杨军;余应年;;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5年10期 |
11 |
李艳军;;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其应用[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7年04期 |
12 |
赵焱;应万涛;钱小红;;质谱MRM技术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J];生命的化学;2008年02期 |
13 |
;新书介绍[J];植物保护;2010年05期 |
14 |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3年04期 |
15 |
晏群,刘文恩,唐银;从基因组学到蛋白质组学:科学的推动力[J];医学与哲学;2003年02期 |
16 |
廖翔,应天翼,黄留玉,黄培堂;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双向电泳技术[J];生物技术通讯;2003年06期 |
17 |
侯彦强;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学进展[J];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04年01期 |
18 |
蒋与刚,庞伟;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微量元素研究的新工具[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4年06期 |
19 |
蔡良知;郑志竑;;干细胞的蛋白质组研究[J];生物学杂志;2006年02期 |
20 |
王岚;刘骁勇;张华宁;高虹;;生物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讯;200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