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欧美先锋文学与中国当代新潮小说

王永兵  
【摘要】: 中国当代新潮小说是指自新时期以来那些在艺术上具有探索性和实验性,精神上具有叛逆性和独特性的文学作品。它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追求文化现代性的精神表征和结果,同时又与欧美先锋文学有着特殊的渊源关系。欧美先锋文学对中国当代新潮小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哲学观和方法论上看,中国当代新潮作家认同并接受欧美先锋作家反理性主义和非理性化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态度;从文学艺术观方面看,新潮作家认同并接受欧美先锋作家表现论的观点,不再拘泥于传统反映论的束缚,主张表现内部世界的真实,呈现出“向内转”的特征,同时还接受先锋作家消解深度模式、追求平面化和游戏化的写作方式。新潮作家还借鉴了先锋作家的象征、意识流、荒诞以及反故事、反人物形象、元小说、设置迷宫等多种写作方法。 以叛逆为特征的先锋派作家在与传统进行断裂时,必然会带来精神上的“失落、横生无家、无根、无父、无主之感”,这种形而上的精神流浪同样也体现在中国当代新潮作家身上。中国当代新潮作家的流浪叙述是从“出门远行”开始的。“出门远行”可以看作新潮作家不满现有秩序,寻找新方式的一种隐喻,也可以看成新潮作家主体意识觉悟后产生一种“再启蒙”的冲动。流浪的另一种方式是逃亡和幽闭,新潮作家将此演变成家园荒芜和生存困境的文化代码。自我救赎和精神还乡也是新潮作家流浪叙述的目的之一。新潮作家的流浪小说和欧美先锋作家流浪小说相比,除了模仿痕迹比较明显外,还有思想贫乏、人物形象呆板、缺少批判锋芒等诸多缺点。 与传统文学相比,先锋文学特别关注人类生存境遇中的精神之痛和灵魂之苦,而这种精神之痛和灵魂之苦往往又与先锋作家自身生存体验密切相关,并成为他们人生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先锋文学常常带有浓郁的悲观色彩和浓烈的苦难气息。受欧美先锋文学影响,中国当代新潮作家越来越注重对人精神境域的探索与体验,众多的人生灾难和无法摆脱的生存困境使他们产生出浓厚的苦难意识。新潮作家的苦难意识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孤独感,二荒诞感,三死亡叙述。与欧美先锋作家相比,新潮作家往往以局外人的身份来看待苦难,缺少主体情感投入,因此,无论是对苦难的体验还是表现新潮小说都有观念化和理念化色彩,伍尔夫、普鲁斯特用心理时间隔断物理时间的绵延;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用循环往复的时间模式制造了拉美神话。中国当代新潮作家也学会普鲁斯特和马尔克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醒龙;小说是一种奇迹[J];出版科学;2001年03期
2 陈然;;从笔尖到内心的长涂——刘伟林小说印象[J];创作评谭;2001年05期
3 刘文良;小说精神与微型小说的精品追求[J];肇庆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吕明;与“纸老虎”一齐跳跃——论小说和报章新闻互动中的成长[J];当代文坛;2002年01期
5 李子云;从潘向黎小说想起的[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6期
6 李万武;“守旧”的智慧和勇气——论孙春平及其小说[J];满族研究;2002年01期
7 刘晟;生存本体的文学言说——金岱的小说创作与他的文学观[J];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8 白晓霞;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说写作中的女性民俗视角[J];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9 曹斌;小说积极修辞的理论倡导[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张学昕,葛岚;晓航的魔力——评晓航的小说创作[J];小说评论;2005年05期
11 丁肃清;;小说元素组合之透视[J];江淮论坛;2005年06期
12 邱飞廉;;微型小说写作拾零(之三)——兼谈《没有人……》[J];写作;2006年10期
13 邱飞廉;;微型小说写作拾零(之五)——兼谈《砖头》[J];写作;2006年14期
14 刘晓丽;;伪满洲国时期附逆作品的表里 以“献纳诗”和“时局小说”为中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04期
15 江飞;余昌谷;;论新世纪小说的疼痛叙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6 徐阿兵;;论新世纪小说创作的“事件化”倾向[J];文艺争鸣;2007年10期
17 王宇明;;小小说写作心得点滴[J];写作;2008年10期
18 黄晴;;论媒介时代小说发展的新空间[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9 温玉林;;小说节奏探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20 贺绍俊;阎晶明;;鲁敏小说解读[J];当代文坛;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敬泽;;远行者和离家出走者的小说——《小说极限展2004》导言[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2 贺绍俊;阎晶明;;鲁敏小说解读[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许俊雅;;台湾小说中的戏剧题材及写作技巧[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4 傅逸尘;;军旅小说要警惕快餐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4)[C];2007年
5 苏友芬;;简述女作家共同的叙事形式选择——小说[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6 蓝芒;;文学呼唤激情和想像力——读白桦《蓝铃姑娘》小说二题[A];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选[C];2007年
7 格非;马原;孙甘露;;20年后回首“先锋”之路[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4)[C];2007年
8 陈国恩;吴矛;;市民世态 历史文化 欲望叙事——20世纪90年代城市小说的三种表述[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谭光辉;;历史小说写作的可能性——评魏继新长篇小说《辛亥风云路》[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10 吴义勤;;一部充满思想和艺术张力的小说——评《解密》[A];200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孙谦;论转型期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杨丹丹;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文革叙事”[D];吉林大学;2010年
3 侯素琴;埃里希·凯斯特纳早期少年小说情结和原型透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王永兵;欧美先锋文学与中国当代新潮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丽霞;世俗化时代的文学镜像[D];浙江大学;2006年
6 傅书华;蓦然回首[D];河南大学;2004年
7 景银辉;“文革”后中国小说中的创伤性童年书写[D];上海大学;2010年
8 魏庆培;视觉祛魅与历史记忆[D];兰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淑英;90年代以来中国军人小说的军人形象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姚华;元小说理论与实践[D];兰州大学;2011年
3 田中华;论90年代后小说中的北京书写[D];扬州大学;2005年
4 刘桂茹;论小说修辞的主体间性[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 谭玉喜;论1978-1988小说的“自然”叙事[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徐展雄;《上海的早晨》:工业小说视野中的观照[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帆;论方方小说的知识分子立场[D];扬州大学;2012年
8 杨佳;影像时代的小说图景[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马明娟;论“80后”小说的产生与发展[D];新疆大学;2010年
10 李代玉;现代化视野中的“三农”题材小说[D];苏州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干;“小说”乡村的难度[N];文艺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李凤紊;网络军事小说这10年[N];中国国防报;2010年
3 陈劲松;小说的尊严[N];中国艺术报;2013年
4 寂然;澳门小说创作的多元风景[N];文艺报;2013年
5 采访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潘启雯;家庭伦理小说走热,学者、作家分析原因[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3年
6 纳杨;对一部小说的争议[N];文艺报;2002年
7 任志茜;商战小说重掀畅销热潮[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8 李建军;什么样的小说才是好小说[N];学习时报;2007年
9 贺绍俊;看中国将军写小说[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10 周思明;“文学深军”的小说魅力[N];深圳商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