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先锋文学与中国当代新潮小说
【摘要】:
中国当代新潮小说是指自新时期以来那些在艺术上具有探索性和实验性,精神上具有叛逆性和独特性的文学作品。它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追求文化现代性的精神表征和结果,同时又与欧美先锋文学有着特殊的渊源关系。欧美先锋文学对中国当代新潮小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哲学观和方法论上看,中国当代新潮作家认同并接受欧美先锋作家反理性主义和非理性化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态度;从文学艺术观方面看,新潮作家认同并接受欧美先锋作家表现论的观点,不再拘泥于传统反映论的束缚,主张表现内部世界的真实,呈现出“向内转”的特征,同时还接受先锋作家消解深度模式、追求平面化和游戏化的写作方式。新潮作家还借鉴了先锋作家的象征、意识流、荒诞以及反故事、反人物形象、元小说、设置迷宫等多种写作方法。
以叛逆为特征的先锋派作家在与传统进行断裂时,必然会带来精神上的“失落、横生无家、无根、无父、无主之感”,这种形而上的精神流浪同样也体现在中国当代新潮作家身上。中国当代新潮作家的流浪叙述是从“出门远行”开始的。“出门远行”可以看作新潮作家不满现有秩序,寻找新方式的一种隐喻,也可以看成新潮作家主体意识觉悟后产生一种“再启蒙”的冲动。流浪的另一种方式是逃亡和幽闭,新潮作家将此演变成家园荒芜和生存困境的文化代码。自我救赎和精神还乡也是新潮作家流浪叙述的目的之一。新潮作家的流浪小说和欧美先锋作家流浪小说相比,除了模仿痕迹比较明显外,还有思想贫乏、人物形象呆板、缺少批判锋芒等诸多缺点。
与传统文学相比,先锋文学特别关注人类生存境遇中的精神之痛和灵魂之苦,而这种精神之痛和灵魂之苦往往又与先锋作家自身生存体验密切相关,并成为他们人生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先锋文学常常带有浓郁的悲观色彩和浓烈的苦难气息。受欧美先锋文学影响,中国当代新潮作家越来越注重对人精神境域的探索与体验,众多的人生灾难和无法摆脱的生存困境使他们产生出浓厚的苦难意识。新潮作家的苦难意识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孤独感,二荒诞感,三死亡叙述。与欧美先锋作家相比,新潮作家往往以局外人的身份来看待苦难,缺少主体情感投入,因此,无论是对苦难的体验还是表现新潮小说都有观念化和理念化色彩,伍尔夫、普鲁斯特用心理时间隔断物理时间的绵延;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用循环往复的时间模式制造了拉美神话。中国当代新潮作家也学会普鲁斯特和马尔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