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美在生成:时间美学导论

傅松雪  
【摘要】: 时间是一个与人类文明演进、文化发展始终相纠缠的历史疑难问题。时间渗透在人类生活的角角落落,人人知道,却人人费解。有史以来,人们对时间刨根问底的热情和兴趣丝毫没有减弱,“时间”问题更是近现代西方哲学最为重要的核心问题。海德格尔将时间与存在联系起来,从时间方面来领会和解释存在,对于西方的哲学思想而言,是划时代的。将时间因素引入哲学,海德格尔几乎颠覆或超越了西方整个形而上学的哲学传统,同时也更新或推进了数千年来人们对于时间的理解。海德格尔断称,时间是一切存在领会的境域,是最原始的存在解释的境域。本文以“时间美学”为主题,主要意图为在海德格尔存在论时间理论的基础之上,将“美”置放于时间这一境域中加以运思,以期追问出美的本源及其时间性特征:美在生成。 全文分为上下两编,包括五章内容。 上编主要论述海德格尔的时间美学理论,重点研究美、审美的时间性,分为三章: 第一章从阐释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时间理论入手,重点解读海德格尔关于“此在”、“时间”、“时间性”的概念及其关系。文章认为,海德格尔毕生都在追问存在的意义,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对存在的追问需从此在的存在分析出发,而时间性构成了此在的存在,因而,时间性必然成为存在之领悟的境域。时间性作为源始的、自在自为“出离自身”的、本真的时间现象,不同于通常理解的时间概念,我们必须通过绽出,而不是通过对固定属性的描述,来了解时间性。本真的时间性是时间的源头,通常的时间概念源于被敉平的时间性,时间是时间性的。人作为此在在时间中,并不等于人作为存在者被置入时间之流,而意味着此在源始地就是时间性,并由此引出此在的有限性与超越性时间性结构,这种结构进一步使得世界世界化及对存在的领悟成为可能,从而得出本真的时间性作为此在本真存在状态的缘构生成境域的结论。 第二章着眼于缘构生成的时间境域,集中探讨审美状态的时间性生成、时间性的审美生成及时间审美化的呈现形态。文章首先认为,“时间性”思想为探寻美、审美的本源开启了构成化的境域,审美只有放在时间性的境域中加以考察,才能回归至本源状态,揭示其本质。通过对审美状态的时间性生成的现象学描述,标识出时间中审美的特性:陶醉的到时与美的显-现及审美的非现成识度。其次,探讨了此在的本真存在、先验想象力与时间性的关系,由此揭示出时间性作为此在审美生成之域而呈现出的外在化的审美形态:静态化、空间化与想象力。 第三章则集中考察了艺术作品对于时间的艺术化处理方式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分别从时间的当前化超越、时间的有限性显隐及时间的境域化回归三个方面深层次地挖掘了各种艺术中或隐或显的时间因素,并由此出发,在时间性的运思中展示艺术中时间审美化的艺术魅力或艺术魅力的时间性根源。下编从史的角度梳理了时间视域中中西美学的时间性现象及其规律,重点考察美学的时间性,从而描绘出中西方“美在生成”思想演进的历史图景,分为两章: 第四章在时间视野的观照下,对西方美学的历史演进进行了粗线条的勾勒,目的在于发现时间性的缺失对于美学理论研究的局限性,揭示出将时间引入美学理论研究的历史必然性和逻辑必要性。文章首先概述了西方哲学史上时间概念的演变,从中可以看出时间理论研究的形而上学构架及其在生存论-存在论意义上的断裂与脱节。其次,文章分传统美学与20世纪美学两部分分别对西方美学史上重要的美学理论进行了时间性的考察,从而归纳出传统美学由于形而上学的哲学基础所造成的美(本体)无时间性的特点,揭示出由于时间的引入20世纪美学理论所发生的巨变及发展趋势,从“美是什么”走向“如何是美”正成为今天西方美学研究的最重要的转换。 第五章在海德格尔时间思想的启发与对照下,以孔子代表的儒家、老庄代表的道家和南禅代表的佛学为例,进行了有关中国古典美学美在生成思想的本质探源。文章从儒、道、禅本身的美学思想出发,在对原典文本进行细读与深思的基础上,敞现出各自本己的时间性特征:孔子美学“与时偕行”的境域化、道家美学“与时俱化”的时机化以及禅宗美学“与时皆空”的瞬间化,从而彰显出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的意蕴。 一直以来,时间问题就是一个纠缠不清的难题,因而围绕时间美学所做的工作尽管格外努力却仍收效甚微。本文仅仅是运用海德格尔存在论时间理论将美、美学置于时间性的构成境域里所做的初步性考察,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却更加艰难的研究尚待继续,故名曰导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郑艳芬;;论《失乐园》的唯美主义风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2 邵娟;;两间《厨房》的女性变奏曲——以徐坤和吉本芭娜娜的同名小说《厨房》为例[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3 石爱伟;;美学框架下中西诗论对比给诗歌翻译的启示[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金雅;郑玉明;;中西文化交流与梁启超美学思想的创构[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胡健;;扎实与创新——简评《古典美学传统与诗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6 周冰;;《呼兰河传》艺术风格的传承与变异[J];鸡西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7 张远珑;万勇;;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与画意的结合[J];美术大观;2011年01期
8 赵慧平;和谐: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周维山;;《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当代美学价值[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杨伟;;论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卡哇伊”文化[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0年06期
11 周维山;;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的形成与突破——兼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当代美学价值[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2 雷晓鹏;;审美人格理想变奏:基督教信仰与道教理想[J];江汉论坛;2006年03期
13 谌兆麟;弘扬以人为本的优良美学传统[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4 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介绍文艺美学丛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5期
15 吴功正;美学传统和思维传统[J];江淮论坛;1992年02期
16 刘清平,周德清;中国美学在21世纪的世界性意义[J];孝感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17 于天池 ,李书;论说话艺术的美学传统及其特征[J];文艺研究;1993年03期
18 蔡苗;;试论普希金诗歌中的“美”[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19 田耒;;读王英志的《古典美学传统与诗论》[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20 谢艳春,屈曌洁;敦煌舞的审美特征[J];民族艺术研究;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旭光;;“后假定性”美学的崛起——试论当代影视艺术与文化的一个重要转向[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曲茹;;电视艺术的审美生成[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维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D];山东大学;2007年
2 张俊;古典美学的现代复兴[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陈林侠;叙事的智慧:当代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唐晨光;影像中的20世纪中国——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D];南开大学;2001年
5 刘旭光;海德格尔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瑶;论岩井俊二的影像世界[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何晓静;今道有信美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白政文;论川端康成小说的美学特征[D];吉林大学;2008年
4 罗宇红;异曲同工显民族特色[D];中南大学;2009年
5 秦璐;当代时尚的审美体验[D];四川大学;2006年
6 徐向阳;中国诗学技法思想嬗变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王欣;中国当代油画中的传统文化图像[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包磊;从美学视角看《雷雨》的英译[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9 何正国;真理·理解·对话[D];安徽大学;2002年
10 路广;蒙古族叙事性短调民歌的悲剧性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大学 彭锋;美学在多样性中重新定向[N];光明日报;2010年
2 本报驻京记者 王乐;国内学人把“自我”讲清楚了吗[N];文汇报;2010年
3 栋梁国际照明设计中心 许东亮;夜景光减量的视点(上)[N];消费日报;2007年
4 吕绍刚;国产大片何时走出“山寨机”时代?[N];陕西日报;2008年
5 何雁 熊元义;重视悲剧的美育作用[N];光明日报;2009年
6 解语花;在罗马开店还得懂美学[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郭广林;摄影的本我与记忆的工具[N];中国摄影报;2007年
8 记者 张孺海 通讯员 杨胜才 魏大江;挖掘民族文化美学意蕴[N];湖北日报;2009年
9 ;艺术网站:游走在虚与实之间[N];中国文化报;2004年
10 胡智锋;本土化:中国电视的生存策略[N];中国文化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