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差异与融合

庄绪成  
【摘要】: 基于共同的书写形式和文化传承,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华语电影既表现出民族文化认同上的共性,也表现出因地域差异、中西文化接受的不同以及历史政治原因造成的文化个性,他们以电影为媒介表达着一个“影象中国”的共同主题。 作为“生命共同体”的台湾和大陆正在经历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冯小刚的电影将本土的文化资源与类型剧的商业策略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电影模式。而李安在具备深厚国学功底的前提下,接受了西方的教育,他的电影将传统文化,商业策略和西方认同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和商业完美结合的模式。 本文在结构上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部分又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文化研究:多元文化语境中冯小刚与李安的电影;下篇为叙事学研究:冯小刚与李安电影的叙事差异。 在引言中,主要是对选题的原因、前人对冯小刚和李安电影的研究成果、本文写作的理论依据、创新点及其价值进行了简要概括。 上篇主要是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同为华语电影导演的冯小刚与李安电影影象所呈现的文化差异。上篇分为两章,第一章主要是分析冯小刚和李安电影在多向文化关系中的冲突和融合。他们的电影与当今世界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和地域文化特征等因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体现了现代商业文化、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力量的融合。在文化的交融中,本土文化是根本,外来文化是表征。本章选择从当代电影共同生存语境中的冯小刚与李安,大陆解构主义文化思潮与冯小刚和台湾国际化文化政治环境与李安三个层面来解读他们影象中的文化。第二章主要是分析冯小刚和李安是如何在他们的电影中来处理消费文化和伦理文化的。在他们的电影中,现代工业社会的背景使他们的影象倾向于选择欲望的消费文化,而他们的电影又不能离开隐藏在血脉之中的传统文化,本章选择从他们影象中的消费文化和家庭伦理两个层面来展开论述。 下篇主要是考察冯小刚与李安电影的叙事方式的异同,冯小刚和李安的电影的叙事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叙事方式的借鉴,离不开大众文化心理与市民社会的土壤。下篇分为两章,第一章是分析冯小刚与李安电影中表层世俗化叙事与潜层精英化叙事的结合,并从两者电影中的平民意识、都市和精英叙事三个层面展开论述。第二章是分析冯小刚与李安电影中似而不同的传奇叙事,从他们电影由世俗叙事向传奇叙事的转变、奇异生动的情节和虚幻瑰丽的空间三个层面展开论述。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雷传桃;;七岁离家十九还:《天下无贼》的"傻根"王宝强[J];涉世之初;2005年03期
2 薛峰;;葛优的平常心[J];小作家选刊(作文素材库);2011年06期
3 ;李安水作品选[J];中国书画;2011年09期
4 黄黄;;戏里戏外的贤妻良母[J];思维与智慧;2011年08期
5 ;冯小刚执导并主演斯巴鲁新Forester森林人广告[J];大江周刊(生活);2011年07期
6 黑铁;;有一种电影叫“难看片”[J];黄金时代;2006年11期
7 王樽;;当姜文遭遇李安[J];读者(原创版);2007年12期
8 雪风;;想看烂片![J];电影世界;2011年09期
9 姜钦峰;;真正的高贵[J];涉世之初;2007年01期
10 张莉卓;;“李氏”重释“张氏”,《色戒》中的《色戒》[J];青年文学家;2011年11期
11 陈静怡;;冯小刚贺岁电影中黑色幽默的语境美[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2 ;面孔[J];中华儿女;2011年13期
13 洪道香;;像张国立那样去夸人[J];意林(原创版);2011年09期
14 安利利;;“东成西就”的传奇——浅析李安“家庭”三部曲[J];电影评介;2011年12期
15 谢虹光;霍慧玲;;试论《集结号》的集结意义[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16 ;声音[J];电影世界;2011年09期
17 邵杨;;论李安外语片中中国文化形象的隐性存在[J];当代文坛;2011年04期
18 王一川;;离地高飞的“红小兵”导演:姜文[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19 陈云萍;;论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多重超越[J];当代文坛;2011年05期
20 王欣涛;陈旭光;;冯小刚和“华谊兄弟”:面向市场的创意艺术与创意经济——兼及对中国电影未来发展战略的启示[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一个新晋商代表的慈善情怀——山西振东集团总裁李安平扶贫济困纪实[A];2008中国医药卫生行业社会责任红皮书[C];2009年
2 张莹;倪承英;;冯小刚贺岁片产生背景及传播策略[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林勇;;猛虎出山,蛟龙下海——论李安《卧虎藏龙》的文化定位[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4 王为华;;从受众电影消费心理看东三省电影市场的发展——东三省电影消费市场调查[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5 宋谋瑒;;李安纲是个越吹越大的肥皂泡——帮郑文说几句话[A];第二届全国《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张建栋;;为表演职业去努力奋斗[A];银幕形象塑造——第十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5年
7 司若;;谁在说话?——浅析资本在冯小刚贺岁片中能动作用[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张恩;李新潮;;自铸新词话西游——访青年学者李安纲教授[A];首届《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9 宋谋玚;;是奥义发明,还是老调重弹?——评李安纲教授的《西游记》研究[A];首届《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10 高华平;杨方岗;;《西游记》文化自觉载体透视——李安纲教授《西游记》研究述评[A];首届《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欣星;民间:从想象到消费[D];苏州大学;2011年
2 向宇;跨界的艺术[D];上海大学;2012年
3 马潇;世纪之交中国电影趋势[D];苏州大学;2007年
4 贺彩虹;笑的解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辉;全球化时代华语电影之现代性与文化认同[D];苏州大学;2009年
6 许海燕;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电影文学研究(1990-2005)[D];苏州大学;2009年
7 刘点点;跨媒介时代的文化产业[D];北京大学;2011年
8 高飞;论佛教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9 尹金凤;大众媒介偶像塑造的伦理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曙;近二十年两岸三地华语片文化状态比较[D];扬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绪成;差异与融合[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霞;结构与表达:冯小刚电影论[D];浙江大学;2010年
3 连那;冯小刚电影效果解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洪扬;冯小刚贺岁电影幽默语言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丹;论李安电影的身份意识与文化认同[D];三峡大学;2010年
6 张笑铭;主题的选择与美学追求:中西文化视域中的李安电影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耿晓莹;论冯小刚的悲剧性电影及其审美理想[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8 敖姗;冯小刚商业贺岁电影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9 吕昕星;李安电影中的父子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硕;冯小刚电影导演艺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禾刀;本土大片“别怕”挑剔[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施晨露;华语大片“变脸”值得期待[N];解放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董宏君;冯小刚:我不迷信经典[N];人民日报;2005年
4 沈洋 李家伟;“冯小刚骂记者”风波的反思[N];中华新闻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胡榕;《非诚勿扰》浪漫关机公映锁定12月22日[N];中国电影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胡榕;《非诚勿扰》看点大集结[N];中国电影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史晓龙;冯小刚:建议电影享受高新企业所得税优惠[N];中国税务报;2009年
8 韶市组;李安平补选为乐昌市人大主任陈俊林补选为乐昌市市长[N];韶关日报;2009年
9 林楠;华谊的成长烦恼[N];中国文化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吴波;黄纪苏:与“李安们”保持距离?[N];广州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