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斯普京六、七十年代与九十年代作品对比研究
【摘要】:
瓦连京·格里高利耶维奇·拉斯普京是20世纪后半叶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是六、七十年代苏联“农村散文”的重要代表,也是当今俄罗斯文坛“传统派”的主将。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拉斯普京,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以俄罗斯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众多作品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真切地描绘出一幅俄罗斯西伯利亚农村生活的全景图,全面展示了俄罗斯西伯利亚农村居民的精神和道德面貌,热情讴歌了勤劳、善良、质朴而又自强不息的俄罗斯农民,塑造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文学形象。在发掘农村传统美德的同时,拉斯普京思虑着当代俄罗斯社会面临的新问题,探索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作者六、七十年代的代表性作品主要有《为玛丽娅借钱》、《最后的期限》、《活着,可要记住》、《告别马焦拉》等。八十年代下半期至九十年代上半期,苏联社会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变革引发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尤其是1991年苏联解体让拉斯普京感觉到强烈震撼。由此开始,现实主义作家拉斯普京的目光不再局限于农村,而是转向了当今俄罗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始全面揭露俄罗斯层出不穷的社会矛盾,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俄罗斯民众的心态及道德恶化深表忧虑。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下葬》、《新职业》、《在故乡》、《农家木屋》、《在医院里》、《女人间的谈话》等。
拉斯普京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可以说他代表着俄罗斯文学的一个时代,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俄罗斯文学发展的艰辛历程。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对其作品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本论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仔细研读拉斯普京六、七十年代及九十年代的主要作品,尝试以全新的研究方法,对作家六、七十年代与九十年代的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力求对作家不同时期作品有一个较系统、较全面的把握,揭示作家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及其创作理念的变化,从而揭示作家创作的深刻社会意义。
本论文由五个部分构成:引言、正文三章和结语。
第一章简要介绍作家生平、创作经历并重点分析前后两个时期作者创作题材的变化。六、七十年代拉斯普京的创作主要反映当代俄罗斯西伯利亚农村的生活,文创作。而九十年代,随着苏联各项政治、经济改革的失败及苏联的解体,各种社会矛盾纷纷涌现,作者开始把关注的目光转向矛盾更为激烈的城市,创作题材也转变为能更集中地反映人与社会关系的城市生活。
第二章主要论述前后两个时期作品塑造的主人公形象的变化。在六、七十年代的作品中,拉斯普京擅长描写勤劳、善良、质朴、平凡的农民形象,他们富有自我牺牲精神,他们珍视祖辈留下来的传统美德,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崇高的道德品质。在九十年代的作品中,作者更多地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城市知识分子和退休工人,在他们身上同样有着勤劳、善良、质朴的闪光点,但严酷的现实和无情的社会却注定了他们最终的悲剧命运。
第三章主要论述前后两个时期作品创作主题的变化:由对农村道德伦理的批判到对俄罗斯社会矛盾的全面揭露。在作者六、七十年代的作品中,《最后的期限》主要描写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主人公的几个子女对待赡养义务的态度上,突出反映了现代年轻人道德底线下滑的问题。《为玛丽娅借钱》表面上反映一个村子的社会生态和世态炎凉,其实是整个俄罗斯农村现状的缩影。农村是俄罗斯文明的摇篮,是捍卫传统美德的最后一方圣土,但困顿的现实和生活的无奈使得当今俄罗斯农村互助、互信、和睦、和谐的良好社会生态无法维系,剩下的只有无助、无奈和冷漠。《告别马焦拉》讲述了当今社会,尤其是年轻人缺少保护人类美好记忆、保护优良传统的意识,对祖辈及后代缺少责任感。《活着,可要记住》描述的不仅仅是男女主人公的命运,而且是对特定历史时期个人命运同整个民族命运两者间关系的一种探讨。在九十年代的作品中,拉斯普京的创作更加深刻,思考的问题更尖锐和复杂,涉及道德、生态文明、价值观、人文、政治、经济、信仰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在民族和国家层面上对当代俄罗斯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揭露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