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理想主义和机会主义:丁玲“左转”再思考

单婕  
【摘要】: 丁玲是一个复杂的有意味的存在,她的生前和身后引起很多的争议。关于丁玲左转更是一个棘手的学术命题,本文主要是从丁玲复杂的人格心理构成机制入手,分析她人格构成中的重要因素是理想主义和机会主义,这种人格构成是丁玲“左转”重要的内在心理动机,并促成和制约了丁玲的小说创作。 全文分为三部分,如下: 第一部分探析丁玲内在人格心理构成机制的形成。阐述了丁玲人格心理机制的形成原因,丁玲的人格心理机制构成是复杂的,浪漫又现实,坚强与脆弱,欲望与理性形成了一个矛盾的丁玲。这种复杂性既是文化和时代的共振,也是家庭和教育的浸染。但是丁玲复杂的人格构成心理机制里面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机会主义和理想主义,这主要根源于丁玲的个人气质和复杂的人生经历。这两种构成要素促使丁玲形成双重人格意识:一方面她有着对现代人生美好的理想追求;另一方面,在她身上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投机倾向,当自身处于绝境时,运用政治智慧和政治手段,使自己化险为夷。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丁玲这种复杂心理机制是促使她左转的重要动机。一从丁玲左转时间的滞后性透视丁玲的隐秘心理,她不是一个轻易被环境感染的人。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她曾经摇摆于胡也频和冯雪峰之间,胡也频的牺牲,让她的情感处于悬置状态,因此,她选择这个时间转向是有着非常复杂的隐秘心理的,是一种革命与爱情相通的生命动力。二从革命的诱惑和成名的欲望方面来分析丁玲“左转”。革命对美好未来所设计的理想蓝图契合了丁玲自我实现的理想追求,丁玲成名的欲望与左联的政治目标相吻合,在这种复杂的心理动机下,丁玲的转向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 第三部分主要阐释了理想主义和机会主义的心理在创作中的展现。首先丁玲的创作和精神陷入了危机,此时丁玲的形象犹如莎菲的受挫从而导致莎菲的被放逐。丁玲自身的创作已经走入一个瓶颈,无法突破。丁玲作品中的莎菲家族,从一开始就陷入到存在的困境,没有地位,没有理解,又无力改变现实。但此时理想主义仍占据上风,机会主义处于淡薄状态,叛逆固执的她们走向了极端。革命的出现给莎菲们和丁玲提供了一个实现理想的机会。因此左转后的创作体现出狂热的迎合革命的功利性心理,改变了实现理想的途径,由单纯的个人奋斗转向投入到社会解放的大潮中去,此时丁玲的机会主义占据了上风,理想主义成为一种概念的形式,空洞的呼喊。机会主义成为丁玲一种实质性的手段和方式,在题材选择上、人物形象上、文本结局上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依靠这些,丁玲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但是却失去了自我。这种政治诉求的迫切心理,导致了她作品艺术性的下滑。丁玲又一次陷入了困境,到达延安后的宽松环境,让她的理想主义再次升腾,莎菲们重现江湖,并且这种理想主义多了一份坚韧,多了一份清醒。但随后文艺整风运动又让我们看到了不惜牺牲别人而自保的投机心理的丁玲,“一切文艺都是宣传”又成为她的创作宗旨,丁玲的形象也基本定型。丁玲作品的不断变化也正是她理想主义和机会主义心理纠结冲突的生动体现,是丁玲自我实现的内在矛盾的体现。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怀念著名作家丁玲[J];瞭望;1986年11期
2 马畏安;可怜无女耀高丘——谈丁玲两部回忆录[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8年02期
3 黄绮丽;论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兼对当代女性文学的思考[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8年03期
4 石川;全国丁玲学术讨论会第四届会议[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9年05期
5 罗永常;是朋友,还是敌人?——丁玲与沈从文[J];党史文汇;1995年08期
6 罗永常;丁玲与沈从文的交往[J];党史天地;1996年08期
7 杜方智;丁玲女性小说的特色与贡献[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04期
8 ;王蒙:我心目中的丁玲[J];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03期
9 唐宁丽;丁玲、沈从文关系研究述评[J];文教资料;1997年04期
10 蒋明玳;左翼文坛的一株新葩——略论丁玲“左联”时期的小说创作[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1 邢小群;我眼中的丁玲与陈企霞——徐光耀访谈[J];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10期
12 王建湘,石潇纯;绽放在春天的《中国》——兼议丁玲晚年的编辑思想[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13 杜玉魁;;丁玲回访北大荒纪事——纪念丁玲诞辰一百周年[J];北大荒文学;2004年06期
14 李征宙;丁玲晚年创作中的自我角色定位[J];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15 刘守华;丁玲为《语文教学与研究》题写刊名琐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10期
16 杨桂欣;论丁玲描写农民的小说创作(下)[J];求索;1984年02期
17 牛汉;;遥远的回忆——写于丁玲同志躯体火化的前夜[J];诗刊;1986年04期
18 李君坦;黑妮的意蕴——丁玲逝世周年祭[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7年06期
19 李仕中;论丁玲女性意识的嬗变[J];求索;1996年02期
20 周可;论丁玲延安时期小说创作中的潜女性话语[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桂梅;;知识分子、革命与自我改造——丁玲“向左转”问题的再思考[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2 白军芳;;丁玲作品中的女性美[A];延安文艺与先进文化建设研究——“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梦花;;瞿秋白与丁玲[A];瞿秋白研究新探——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1999年
4 刘立峰;;“诗人应该歌颂您”——宋庆龄与丁玲[A];宋庆龄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5 梦花;;瞿秋白与丁玲[A];瞿秋白研究新探[C];2002年
6 徐刚;邢小群;;丁玲和中央文学研究所[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0.5)[C];2000年
7 苏策;;他永远存在[A];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选[C];2007年
8 宋清华;;理想主义的重建何以可能[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苏春生;;从通俗化研究会到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兼及东西总布胡同之争[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10 艾辛;;谈谈怎样看待个性解放?[A];忘年交书简五十封[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舒洁;知识分子与“大众化”革命(1937-1949)[D];北京大学;2012年
2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3 朱旭晨;秋水斜阳芳菲度[D];复旦大学;2006年
4 黄蓉;丁玲文学编辑活动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袁洪权;“统一战线”政策下的“整合”[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荣秀;走进新时代——试论若干现代作家建国后的心路历程[D];山东大学;2009年
7 庄莹;少年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学生形象流变(1895-1945)[D];复旦大学;2012年
8 王维;建国初期文学界“检讨”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冷嘉;家庭、革命与伦理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蔡丽;左翼小说的转型[D];苏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婕;理想主义和机会主义:丁玲“左转”再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惠敏;试探丁玲的创作特色[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晶;丁玲早期创作的转型——从《梦珂》到《水》[D];南京大学;2011年
4 吴珍;丁玲女性主义的转向[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5 关鹏;丁玲与朴花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卓敏;丁玲镜像中的“现代中国”[D];北京大学;2012年
7 苏永延;历史的足迹 感情的馨香[D];厦门大学;2002年
8 蔡芸;“器”与“道”之间的彷徨——论丁玲及其作品自我意识的变迁[D];吉林大学;2004年
9 李文浩;丁玲小说的女性主义创作之路[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10 周海霞;丁玲早期文艺报刊编辑思想论略[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晓晨;丁玲研究的再度超越[N];湖南日报;2001年
2 王增如;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丁玲[N];人民日报;2001年
3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文学武;丁玲:与悲剧命运抗争[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张凤珠;选择[N];光明日报;2004年
5 汪凌;说不尽的丁玲[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6 沈以淡;丁玲的蒙难和脱险[N];人民政协报;2010年
7 杨建民;叶圣陶知遇丁玲[N];中华读书报;2011年
8 通讯员 涂绍军;第十次国际丁玲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N];常德日报;2007年
9 李向东 王增如;丁玲是一部厚重的书[N];人民日报;2006年
10 王保贤;《我与丁玲五十年——陈明回忆录》若干史实订正[N];中华读书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