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南屯矿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模拟研究
【摘要】:
土地系统作为人-地作用最紧密的自然资源系统,其发展演化是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时空动态变化过程。矿山作为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影响最为强烈的环境之一,其土地利用变化以及扩张异于其他区域,不仅仅表现为人类直接作用于土地系统,影响、改变整个土地生态系统及景观,更交织了土地系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反作用影响。
从地理模拟系统的发展及其应用入手,介绍了现代社会发展对地理学发展的新要求推动了传统描述性地理学发展以地球信息科学为代表的现代地理学定量研究手段,然后介绍了作为新一代地理模拟系统的元胞自动机的基本概念,并介绍了元胞自动机与地理网格系统的相似性,说明了其在地理学中的适用性。
根据国家顶级驱动力决定根本驱动力推动直接驱动力(人口、经济等)驱动土地利用变化理论,研究时段选择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时期附近开始,据此从已有数据中选取连续等间距数据,并根据研究实际情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重分类;
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定量化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年际变化的规模、速度以及幅度,并综合运用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的地球信息科学技术手段分析研究时段内南屯矿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化及其空间圈层结构变化,总结研究区内土地利用扩张的过程、动态、结构及机理;
采用统计和地统计方法提取规则,同时结合空间分析认识确定限制条件,采用元胞自动机方法对南屯矿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首先根据已有数据对模型进行精度检验,表明模拟结果的数量精度以及空间相似度都能较好的反映实际情况,然后模拟了研究区2017年土地利用状况并对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通过上述静态数学模型定量描述评价与地球信息科学技术时空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步骤分析了1987~2007年南屯矿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总结了南屯矿区在这20年间土地利用时间、空间变化总体趋势以及空间圈层结构变化,并预测了未来变化趋势。研究区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尤其是在矿区1997~2007年扩大再生产阶段,其中生产建设用地在各圈层中都在增长,矿区采空塌陷“迫使”生产建设用地逐步向矿区边缘推移,形成新的居民聚集区域,这就使得生产建设用地的距离谱曲线由单峰态逐步转变为双峰态;采煤活动导致的采空塌陷现象严重,20年内塌陷地面积扩大了3.35倍,并“逼迫”其他用地类型向矿区边缘方向发展,使得矿区中心3000米范围内土地利用变化极不稳定;当地生态重建工作初见成效,塌陷地面积扩张呈减小趋势,矿区中心3000~4000米处分界线差距变小,用地类型结构开始趋于合理化与均衡化。
在系统阐述地理模拟系统、元胞自动机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本次研究所用模型方法。同时采用基于数学统计的马尔可夫预测方法以及元胞自动机预测方法对研究区2007、2017年土地利用情景进行预测,并利用2007年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对比分别进行精度分析。由预测结果与实际值对比(表4-12)可知,马尔可夫定量预测总体精度为84.9292%,元胞自动机模拟的总体精为81.5357%(Overall Accuracy=(10629/13036)),Kappa系数为0.6609。两者基本都能够较好的模拟矿区土地利用变化,但在数量上后者的精度小于前者。
本研究为南屯煤矿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提出预警,并对煤矿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空间决策依据。最后运用元胞自动机对研究区2017年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定量模拟可以为该区域未来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重建提供参考。?
|
|
|
|
1 |
史培军,陈晋,潘耀忠;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2期 |
2 |
葛全胜,赵名茶,郑景云;20世纪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0年06期 |
3 |
阎建忠,张镱锂,刘林山,沈振西,刘燕华,郑度;高原交通干线对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影响——以兰州至格尔木段为例[J];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
4 |
刘纪远,张增祥,庄大方,王一谋,周万村,张树文,李仁东,江南,吴世新;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地理研究;2003年01期 |
5 |
陈勇;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研究现状与展望[J];湖北农业科学;2003年02期 |
6 |
李忠锋,王一谋,马安青;准格尔旗土地利用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3年03期 |
7 |
张勃,张华,张凯;河西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J];土壤;2003年04期 |
8 |
张永民,赵士洞;近15年科尔沁沙地及其周围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3年02期 |
9 |
赵杰,赵士洞;参与性评估法在小尺度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应用——以科尔沁沙地尧勒甸子村为例[J];资源科学;2003年05期 |
10 |
于兴修,高华中;城市及其边缘地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以临沂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2期 |
11 |
丁凤,陈文惠;1988~2000年福建省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分析[J];福建地理;2003年02期 |
12 |
李伯衡;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中国工程科学;2003年09期 |
13 |
周良勇,李广雪,邓声贵,李安龙,温国义,赵东波;现代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海洋地质动态;2003年10期 |
14 |
苏士虎;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挖掘土地利用潜力[J];江南论坛;2003年03期 |
15 |
刘纪远,张增祥,庄大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年01期 |
16 |
张芸,许佳立,屠龙海;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J];浙江国土资源;2003年04期 |
17 |
刘平辉,郝晋珉;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的新模式——依据土地利用的产业结构而进行划分的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3年01期 |
18 |
贾克敬,谢俊奇,郑伟元,蔡玉梅;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3年03期 |
19 |
罗为检,王克林,刘明;土地利用及其格局变化的环境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年02期 |
20 |
吕平平;市级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系统的建设[J];城市勘测;200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