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改革设想
【摘要】:
知识经济时代凸现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作用,而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主体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教育政策的变化等,我国的教师教育体系经历一系列的变革,教师教育的多元化与专业化使高等师范院校面临来自外部与自身的各种竞争与压力。具体表现在:首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对教师的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综合性知识以及较高的学术素养,而且要具备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这就对高等师范院校提出了提高教师培养专业化水平的要求。其次,在国家“鼓励综合性大学办师范教育”政策的倡导之下,部分综合性大学以其综合性、学术性的相对优势积极参与教师教育,逐步形成教师培养机构的多元开放的新格局,使得高等师范院校在升学、就业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再次,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培养过程本身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学科结构与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学术性与师范性顾此失彼。同时,反映教师教育特色的因素没有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例如教育理论课程的设置以及毕业实习某种程度上容易流于形式,没有体现出师范院校的特色。另一方面,许多高等师范院校的改革理念存在一定偏差,其立足点不是将自身师范性的优势发挥出来,而是致力于向综合性大学靠拢,导致核心竞争力的丧失。
面对上述问题,高等师范院校应如何正确定位,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并能应对综合性大学的竞争,如何在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中真正使教师教育成为自己的特色,提高综合办学实力,是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重要任务。而构建合理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并能在社会变革中有所作为的人才,为基础教育提供高质量的师资无疑是关键所在,亦是当代中国高等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理论分析法。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师教育方面的研究文献资料,并用理论思辨的方法进行分析。首先,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历史审视,分别从高等师范教育的初创(1897—1904)、日本模式的移植(1904—1922年)、美国模式的移植(1922—1949)、苏联模式的移植(1951年—20世纪末)和新世纪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五个阶段予以审视,并分析传统高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其次,以几个具有改革特色的学校分析当前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包括北京师范大学“4+X”模式、四川师范大学“2+2”模式、上海师范大学“3+3”模式、河北师范大学“3.5+0.5”模式、青海师范大学“全程培养模式”。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反思,认为必须处理好师范性与学术性、宽文化与厚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统一要求与发展个性的关系。并应从师范院校的合理定位、强化高师院校的办学特色、优化课程结构、加强高师院校的实践教学、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五个方面,对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