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改革设想

田学超  
【摘要】: 知识经济时代凸现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作用,而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主体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教育政策的变化等,我国的教师教育体系经历一系列的变革,教师教育的多元化与专业化使高等师范院校面临来自外部与自身的各种竞争与压力。具体表现在:首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对教师的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综合性知识以及较高的学术素养,而且要具备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这就对高等师范院校提出了提高教师培养专业化水平的要求。其次,在国家“鼓励综合性大学办师范教育”政策的倡导之下,部分综合性大学以其综合性、学术性的相对优势积极参与教师教育,逐步形成教师培养机构的多元开放的新格局,使得高等师范院校在升学、就业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再次,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培养过程本身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学科结构与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学术性与师范性顾此失彼。同时,反映教师教育特色的因素没有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例如教育理论课程的设置以及毕业实习某种程度上容易流于形式,没有体现出师范院校的特色。另一方面,许多高等师范院校的改革理念存在一定偏差,其立足点不是将自身师范性的优势发挥出来,而是致力于向综合性大学靠拢,导致核心竞争力的丧失。 面对上述问题,高等师范院校应如何正确定位,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并能应对综合性大学的竞争,如何在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中真正使教师教育成为自己的特色,提高综合办学实力,是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重要任务。而构建合理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并能在社会变革中有所作为的人才,为基础教育提供高质量的师资无疑是关键所在,亦是当代中国高等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理论分析法。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师教育方面的研究文献资料,并用理论思辨的方法进行分析。首先,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历史审视,分别从高等师范教育的初创(1897—1904)、日本模式的移植(1904—1922年)、美国模式的移植(1922—1949)、苏联模式的移植(1951年—20世纪末)和新世纪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五个阶段予以审视,并分析传统高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其次,以几个具有改革特色的学校分析当前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包括北京师范大学“4+X”模式、四川师范大学“2+2”模式、上海师范大学“3+3”模式、河北师范大学“3.5+0.5”模式、青海师范大学“全程培养模式”。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反思,认为必须处理好师范性与学术性、宽文化与厚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统一要求与发展个性的关系。并应从师范院校的合理定位、强化高师院校的办学特色、优化课程结构、加强高师院校的实践教学、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五个方面,对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曾春香;谢应茂;;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2 ;新时期首届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发展论坛[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09期
3 杨启光;;专业化进程中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构建教师专业社群文化为视角[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安云波;;我国高校“4+2”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7期
5 杨薇;郭玉英;;我国部分高等师范院校物理教育专业的教育现状调查[J];物理教师;2009年02期
6 徐丰;牛继强;;面向基础教育的高师地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年02期
7 赵慧君;李春超;刘辉;;高等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姬建锋;崔岐恩;李宗领;;简析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J];教育与职业;2008年09期
9 王利;;双学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方式的理解[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9期
10 王智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11 李广;杨宏丽;许伟光;高夯;;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及实施问题调查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2 苟凤英;;对师范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培养模式的探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13 马亚玲;;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青海省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J];教师;2011年08期
14 付仙梅;;适应中学课改要求 改革高师英语专业教学[J];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11期
15 马丽,陈晓敏;试论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的发展[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6 张春珍;;地方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构建——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J];教书育人;2009年06期
17 李戎;教师教育改革与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4期
18 陈晓春;学术性、师范性与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0期
19 刘宁芳,黄乐辉;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与创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0 关黉谚,刘士智;小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改革调研报告[J];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晴;;地理科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梁建民;;高等师范院校古代文学学科的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与对策[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王玉明;邵秀英;;21世纪地方高师院校地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孙文平;;工学结合 产教合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A];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边喜龙;谷峡;黄跃华;;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专业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高教科研课题的研究报告[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6 张泮洲;;论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兼论如何创新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A];科学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创新——2004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Ⅰ)[C];2004年
7 王华;;对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问题的探讨[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蒋培余;袁义厘;王燕红;李新乐;邵华;;独立学院护理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A];2008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李荣日;刘晓莉;刘东升;;体育产业经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10 孟丽涛;李光辉;;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A];黄炎培与中国职业教育——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成果集萃[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勇军;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于兴国;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黎志华;教师教育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田腾飞;社会变革背景下南非的教师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5 苗学杰;融合的教师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曾能建;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萍;美国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性选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翔;教师教育U-S共生性合作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杨慧文;变革中的教师教育范式:海峡两岸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学超;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改革设想[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洪丹;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郭秀兰;构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KAQ人才培养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周青政;软件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模式及管理系统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庚;XA动漫软件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董娟;从反向学习分析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未来走向[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7 朱慧;“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孙艳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9 刘春堂;XX移动公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10 鲁婉玉;高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柴葳;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记者 李严;昆明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N];昆明日报;2009年
3 杨敏;北师大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N];福建日报;2001年
4 记者 郑伟庭 通讯员 粤学宣;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N];广州日报;2009年
5 记者 王永霞;加强校企合作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N];酒泉日报;2010年
6 董伟;企业万名员工研发人才不足3人[N];中国矿业报;2010年
7 赵芮;不拘一格育人才[N];浙江日报;2010年
8 江西农业大学 易文龙 王映龙;市场呼唤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N];中国教育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杨妤 通讯员 李世清 王晓东;弘扬手脑并用职业教育理念 创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N];人民政协报;2010年
10 韩晖;“十二五”期间—— 我市培养技能人才至少35万[N];常州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