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社会网络视角下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研究

包惠民  
【摘要】: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当前社会正处在一个伟大的转型期,以互联网技术应用为背景的信息化逐渐的融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中,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被广泛运用,它为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开创了新的途径,也引起了教育思想、内容和方式的重大变革,人们尝试在网络中开展新型的教学,把网络教育和社区学习结合在一起的教育虚拟社区教学方式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教育虚拟社区主要依靠“人气”才能得以发展,最终完成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教学和学习,而有“人气”就肯定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而交往就会形成人际关系,那么人在整个网络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度,所处的位置和对网络所起的作用等都有待研究。而对于这种关系网络的研究,笔者认为社会学中社会网络的研究方法可以与虚拟社区的研究结合起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社会网络的视角来研究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以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的教育虚拟社区中的交互性学习和实践活动过程为研究实例,运用社会学、社会网络等相关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对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进行社会网络研究。 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前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通过对教育虚拟社区交往内涵进行解析,我们揭示了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的涵义及特点,然后介绍了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及分析工具,从中找到社会网络和教育虚拟社区的契合点,从整体网络结构、网络中的小群体和网络中的个体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再以08级教育技术本科2010年下半学期的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虚拟社区中帖子交互情况为研究案例和数据来源,运用SNA软件对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的关系数据进行社会网络分析,选择其中的网络结构的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角色对等等参数对网络中成员的参与性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整体网络、网络中小团体和个人的交往效果。从而针对分析结果,运用社会网络理论中的“异质性”理论和“结构角色”理论探讨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的提升策略。最后论文对该研究进行了本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范太华;叶洪波;;Web2.0环境下网络教育虚拟社区的建设[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年05期
2 皮伟;;虚拟社区的现实性探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柴晋颖;王飞绒;;虚拟社区研究现状及展望[J];情报杂志;2007年05期
4 王飞绒;柴晋颖;龚建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孙丽燕;虚拟社区中青少年网民网际互动的动机与规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陈劲松;现实社会中的虚拟社区的权威达成[J];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04期
7 谢静;;虚拟与现实:网络社区与城市社区的互动[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8 安晓璐;浅析虚拟社区中的利他行为[J];传媒观察;2005年03期
9 贺佐成;;增进与超越——一个关于互联网对社会资本影响的研究综述[J];未来与发展;2010年02期
10 王晓亮;;儒家文化对虚拟社区的启示[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0年05期
11 高培文;虚拟社区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分析与对策——以四川青年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6期
12 刘丽群;宋咏梅;;虚拟社区中知识交流的行为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01期
13 李雪;;浅析农民工虚拟社区的建构及其运作[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4 孙婷;青少年使用班级校友录的调查分析——以某大学生班级校友录为例[J];青年探索;2004年05期
15 韩兆柱;许占鲁;;社区发展新趋势-虚拟社区初探[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6 吴敏飞;;虚拟社区的社会学范式重建与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02期
17 徐小龙;;虚拟社区信任问题研究[J];南方论刊;2010年05期
18 傅震东;;虚拟社区的道德重构[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5年07期
19 张荣;曾凡斌;;论虚拟社区的“治理”[J];江淮论坛;2007年01期
20 王飞绒;龚建立;柴晋颖;;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运作机制研究[J];浙江学刊;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雪雁;张晓霓;;基于内容分析的中国旅游虚拟社区知识挖掘[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谢维光;;导游虚拟社区类型及其成因探讨[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周晴杰;徐立鸿;吴启迪;;虚拟社区中的MU~*技术研究[A];1998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8年
4 张涛;李兴刚;;服装企业虚拟社区建设的营销价值初探[A];2006年全国服装科技创新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周晴杰;欧阳春;肖晴;徐立鸿;吴启迪;钦培坚;;虚拟社区及其支撑技术[A];1998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8年
6 孟魁;王粤;张旭;肖晓春;张根度;;基于时效的虚拟社区信任管理[A];2005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谢礼珊;王鼎;;旅游虚拟社区服务质量与社区成员忠诚感研究[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勇;段红英;;浅谈网络“虚拟社区”对中学生成长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9 龚建华;;虚拟社会地理环境特征与演化探讨[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陈典全;黄朝阳;;基于位置的社会网络(LBSN)研究及其产业化[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美凤;基于CAS的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赵玲;虚拟社区成员参与行为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程秀芳;虚拟社区网络口碑对消费者决策行为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4 葛涛;互联网上的“作家迷”虚拟社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5 范晓屏;基于虚拟社区的网络互动对网络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雷静;基于社会网络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7 石艳霞;SNS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8 孟魁;虚拟社区环境下信任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楼天阳;虚拟社区成员联结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罗耀明;基于语义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盈盈;虚拟社区“居民”的参与动机[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2 董宁函;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与知识建构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任晓敏;虚拟社区中的交往行为及其社会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高丽;教育技术虚拟社区的社区粘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海燕;虚拟社区群体凝聚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方芳;SNS虚拟社区的交往结构与信息传播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孙康;实名制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刘环;交易型虚拟社区的网络互动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徐向玲;虚拟社区用户忠诚度影响因素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10 何徐麒;基于SNS虚拟社区互动对品牌认知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薇薇 张侃侃;扎稳电子商务的根[N];通信产业报;2000年
2 蔡志强;虚拟社区与危机扩散的特点[N];学习时报;2006年
3 ;请您进入“虚拟社区”[N];科技日报;2008年
4 记者  杨霞清 鹏;腾讯联手可口可乐打造3D社区[N];计算机世界;2006年
5 ;何战涛:活出虚拟社区中的真实[N];信息时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张舒;虚拟社区:网络追逐的下一个目标[N];中华新闻报;2004年
7 ;校园网中的虚拟社区[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2年
8 张韬;谷歌牵手天涯社区挑战百度[N];上海证券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侯益秀;社区:另类生存[N];计算机世界;2000年
10 本报实习生 马娜;向“网上迪士尼”迈进[N];科技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