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试论电影观众的接受之维

曹海峰  
【摘要】: 电影,作为所有艺术形式中最年青的艺术,其研究重心与世界哲学、文论研究的重心趋势走向一致,即从以研究编导、作品为主逐步转向以研究观众为主。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影的现实接受问题更为重要,也更为复杂。接受者即观众,电影是大众艺术,观众是艺术的欣赏者,也是艺术的投资者,艺术最终要在群众中实现其价值。电影作为对现实的机械复制,在漆黑电影厅中的观众身上造成的感情比真实场面引发的感情更加深刻、生动。总之,电影观众的接受之维,作为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话题,应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因为它决定了电影事业的发展,电影艺术的成长。 一、电影观众的审美心理过程理论描述 传统电影理论普遍认为观众静静地坐在黑暗的电影院中是被动的。换句话说,电影不会使观众的心理发生变化,使观众在无意中成为意识形态的牺牲者。然而事实是,观众绝非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在观影过程中产生着动情的、积极的综合心理反应。这种综合心理反应可从五个侧面作理论探索:(一)、感知 电影特写、多变化的方位,能使观众从知觉选择上抓住事物的特征及其最有表现力的细部。观众对银幕形象的直接感知和切身体验,对于引发想象、理解、注意等心理活动十分重要。(二)、情感 在某种意义上,期待欣赏电影叙事作品,就是期待体验某种情绪。观赏电影作品的过程,也就是情绪体验的过程。电影是人数最多的群众性艺术,要想感动观众,就要艺术地表现广大群众普遍的思想感情。(三)、联想与想象 蒙太奇的运用符合人喜爱联想的天性。联想产生时,意味着思维已直接进入意识之中,在这种由此及彼的思想意识中,电影所提供的人物、旋律及意蕴往往会唤醒沉睡在接受者记忆角落的一些东西。而想象可以从整部作品的意蕴中,产生更多的创造意识。(四)、注意 如何利用“注意”的规律,千方百计引起观众的注意,始终是编导们关注的问题。无怪于有人认为整个电影欣赏过程就是“迫使观众高度集中注意的过程”。(五)、 参与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与欣赏者进行精神沟通的桥梁。而这座桥梁 的构建,除了艺术家的劳动,还要有鉴赏者的积极参与。“参与”的含 意之一是观众对于作品中形象世界的把握和开拓。“参与”的另一含意 是由于作品贴进生活,观众进入作品所产生的精神认同或文化认同。 二、电影观众的先在结构探析 为什么会有选择机制的不同?为什么对同一剧作“仁者见仁,智 者见智”呢?接受美学认为是人的“先在结构”在起作用,每一个观 众在欣赏电影作品时,都会不自觉地接受这种先在结构的影响。(一)、 时代因素对先在结构的影响 当时代气息渗透于先在结构,观众在 选择、感受、欣赏、评判一部电影作品时就不可避免地带上时代特色。 (二)、先在结构中的知识积累 观众的艺术知识水平不同,对艺术 的理解和接受就会不一样。(三)、先在结构中的个性心理 不同欣 赏者个体的心理气质不一样,他们的各种心理功能对特定对象的指向 和集中也会不一样。(四)、先在结构中的文化因素 人浸泡在文化 之中,文化渗透在人的精神骨髓之内。观众欣赏作品的好坏、真实与 否的标准,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的标准。(五)、先在结构中的经验图式 每个观众有着不同的经验,这些经验既有清晰的;也有模糊的,新的 接受将使旧的经验变得清晰、深刻。观众的经验图式操纵、支配着观 众喜欢看、想看、期待看某种类型、风格的作品。 三、电影观众的期待视野 电影审美经验中“期待视野”的提出;突出了长期被忽视的观众 参与艺术价值创造的作用。观影期待包括观众,。理深层愿望导致的对 不知其名、不知内容、不知类型的影片的总体期待,还包括对各类影 片的定向期待。(一)、接受前的。C理 作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 的消费活动,电影观众的心理期待主要包括以下内客:1、观影的目的 a、消遣、休息 卜“得到见识”c、为传播而产生的接受欲望d、 对被争议电影的兴趣2、。。理定势的影响 定势在一定的条件下 形成,并对后继的同类心理活动起着认同或排异性的制约、导向作用。 3、精神补偿的欲望 观众在电影作品的假定性情境中,通过想象 2 性的情感置换,获得对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的某种,C理需求的替代性 满足。(二)、对不同类型电影的期待视野 从欣赏主体的角度看, 电影的审美形态表现为一种审美。。态。当观众面对不同类型的电影就 会有着特定的欣赏需要即期待视野。l、纪实片 观众对于纪实片的 心理欲求和期待视野,是在人类几千年现实文化作品的接受过程中和 几十年接受写实风格影片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在千百年占据思想领域 的模仿论和反映论的艺术观潜在影响下积淀而成的。电影独有的活动 照相特性、认为电影“先天性”地负有客观性的电影理论、荣格的“人 格面具”论、后结构主义电影理论中的“镜像阶段”论等都表明了观 众们要求写实电影能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2、探索片 探 索片以突破旧模式,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梁晓声;谈张艺谋电影[J];文艺争鸣;2005年01期
2 张荣翼,彭永珍;从视觉文化角度对电影的解读[J];襄樊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阿侠;;不忍看 蒂尔达斯文顿[J];明日风尚(娱乐名人);2008年05期
4 杰·瓦格纳 ,陈梅;改编的三种方式[J];世界电影;1982年01期
5 莫军防;孟事忠;;电影是怎样拍成的[J];电影评介;1982年06期
6 黄宗江;“电影的美”三题[J];文艺研究;1983年01期
7 ;电影百花园[J];电影评介;1983年12期
8 程汉陵;《电影评介》要突出“评”[J];电影评介;1985年07期
9 ;可贵的支持[J];电影评介;1986年04期
10 詹·莫纳柯 ,周传基;怎样读解一部影片(四)[J];世界电影;1986年04期
11 ;电影与小说[J];当代电影;1986年03期
12 逢林;;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在京成立[J];电影;1986年10期
13 张跃中;也谈电影的创新[J];电影评介;1987年06期
14 陈骏华;;未必进口片就是好电影[J];电影评介;1991年05期
15 图登克珠;;愿《电影评介》办得更好[J];电影评介;1991年11期
16 陈秀明;;“撞车”后的“鉴定”[J];电影评介;1991年07期
17 罗雪莹;跨出历史的第一步——“海峡两岸首届电影展”赴台纪实[J];中外文化交流;1993年05期
18 梁天明;当代中国先锋电影理论批评[J];艺术百家;1993年04期
19 沈芸;《炮打双灯》:何平如是说[J];当代电影;1994年03期
20 贾磊磊;电影语言的文化释义与本文辨读[J];当代电影;199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会军;;数字技术、观念、制作的思考[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论文集[C];2003年
2 潘予;;一点体会——在电影《安居》中扮演角色的心得[A];新世纪电影表演论坛(上)——第七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9年
3 斯坦芬尼·德波尔;;跨区域空间的探寻与整合:三池崇史电影中的性别、类型观念与亚洲[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4 郑卫莉;;走进水水[A];我的角色与我们的剧团——第六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7年
5 杨静;;谈“电影立法”的问题[A];电影表演创新集——第九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3年
6 陆地;郭淼;;韩国电影振兴对中国的启示[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7 沈鲁;胡辛;;浅议“新民俗电影”的审美旨趣[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芭芭拉·凯分海姆;艾前红;;影视人类学的方法[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研讨会资料专辑[C];2003年
9 郭连文;;艺海无崖、艺海无边[A];电影表演创新集——第九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3年
10 林洪桐;;电影的现代性与银幕表演[A];我的角色与我们的剧团——第六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尔;电影表述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4年
2 盘剑;互动与整合—海派文化语境中的电影和文学[D];浙江大学;2004年
3 郑宜庸;审美之难——电影性爱场面的观看心理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4 李一峰;传媒即体验[D];浙江大学;2006年
5 隋宁;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在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石川;政治.影像.诗意——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年
7 孙琬君;女性凝视的震撼[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8 李显杰;镜像“话语”——电影修辞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杨姗;高端心脏MR多技术联合应用对心肌缺血及活力判断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彭保良;迪斯尼电影中“他者身份”的再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海峰;试论电影观众的接受之维[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2 杨菊;当代中国电影文化格局的形态特征及其发展趋势[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3 陈晓丹;当代电影中女性主题的叙述和表达[D];郑州大学;2005年
4 魏巧俐;互联网时代电影文化的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吕瑛;电影电视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徐俊;吴贻弓导演艺术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1年
7 刘小凤;在外语教学中使用影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8 范风琴;电影艺术在数字时代的生存[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荔;论科幻电影中的“虚幻”与“真实”[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10 郑婉姗;文学在异质媒介间的转向与承续——以电影为例[D];暨南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丁一岚;中国:世界电影下一个浪潮?[N];中国电影报;2005年
2 记者 李妍;儿童贺岁公益电影打出明星牌 各界名人借《浅蓝深蓝》献爱心[N];中国电影报;2005年
3 陈飞虹;半为社会 半为自己[N];吉林日报;2005年
4 记者 刘晓娟;在巨人肩上翩翩而来[N];吉林日报;2005年
5 边芹;13人俱乐部与单纯的什蒂人[N];文汇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郑立华;去网吧看电影[N];中国商报;2005年
7 通讯员 陈茅 汪洋;汉滨区百场电影下基层[N];安康日报;2006年
8 记者 朱玉卿;河北迁安一年2500场科教电影进农村[N];中国电影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翁灵娜;岳塘区送电影下乡[N];湘潭日报;2007年
10 记者 黄华;电影《知子罗》昨日在怒江开机[N];云南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