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英语语篇回指的认知转喻研究

李克  
【摘要】:回指(anaphora)是指如下的一种语言现象,即一个(往往是简略的)语言表达式用来指代同一篇章中(通常是上文已经出现过的,但也不排除是下文中的)另一个语言表达式所表达的意义或事物(许余龙2004)。前一个表达式叫做回指语(anaphor),而后一个语言表达式则叫做先行词(antecedent)。回指是语篇分析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任何语言中都有特定的语言手段,可以用来指代或替代语境中出现的某个成分。回指是语篇衔接的重要语法手段之一。在Halliday和Hasan(1976)所讨论的语篇衔接手段中,回指就是其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手段。 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隐喻一直占据显赫地位,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而转喻(metonymy)则处在次要地位。其实转喻更有本原性,即语言本质上是转喻的(Radden and K(?)vecses 1999)。人们用转喻进行说话和思维是我们日常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转喻是一种特别类型的心理映现,即通过理解一个人、物体或事件的显著部分,来认识整个人、物体或事件。它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根植于人们的基本经验之中,构成我们日常的思考和行为方式(Lakoff and Johnson 1980)。既然转喻是人类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那么我们就可以依靠转喻的思维来解读语篇中的回指现象。 近几十年来,回指研究一直吸引着国内外许多语言学家的兴趣,成为他们研究的重点。针对回指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但都涉及到回指语与先行语之间的关系;对回指的分类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探讨名词回指、代词回指和零形回指等三种类型。正如Fox(1996)所说的:20世纪80年代是回指研究的爆炸期。语言学的各个学科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回指作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的角度和侧面也不尽相同,其中有Chomsky为代表的句法研究,以Halliday和Hasan为代表的功能研究,以Levinson为代表的语用研究,以Van Hoek为代表的认知角度的研究等。但是,国外学者对于转喻在回指中的映现作用方面的研究却很少,Langacker,Nunberg和Jakendoff,Warren等对此作过一些研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侯国金;this的语用综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李克;;转喻理论关照下的英语语篇回指[J];宜宾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匡鹏飞;;论复句中时间词语的回指[J];长江学术;2009年01期
4 高卫东;;显著性与可及性——对可及性理论基本范畴的质疑[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5 李艳微;;俄汉主从复合句中的回指现象对比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04期
6 徐赳赳;《汉语话语语法》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5期
7 张俊阁;;明清山东方言指示代词回指的特殊句法位置及其功能[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许保芳;肖德法;;语篇回指的多维研究综述[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9 方经民;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指称及其语境制约——兼与日语第三人称代词比较[J];当代语言学;2004年03期
10 石毓智;指示代词回指的两种语序及其功能[J];汉语学习;1997年06期
11 王军;联想回指现象琐议[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2 李克;李淑康;;回指现象的认知语境研究[J];文教资料;2006年26期
13 李棠;;浅谈指称词IT它在英汉语篇中的回指用法对比[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9期
14 王娟娟;;英汉指示照应对比研究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5 陈忠华,韩红;话语连贯的同一性与变异性及其制约条件[J];福建外语;1995年03期
16 曹德和;也说“及其”句的语用规范——兼与何伟渔先生商榷[J];语文建设;1998年07期
17 马国彦;;篇章回指与话语衔接——从200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题说起[J];语文建设;2009年Z1期
18 许余龙;语篇回指的认知语言学探索[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19 许余龙;语篇回指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与验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0 张海霞;;商务英语信函的回指及认知特性[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敏;孙建军;;基于汉英机器翻译的名词回指分析——句组研究之二[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王鹤云;;光杆名词回指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香兰;周流溪;;转喻与回指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许余龙;;认知语法框架中的英汉下指研究——兼谈汉语人称代词照应的单向性问题[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施栋琴;;从篇章的角度看汉语的“名-代/代-名”同位结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闫秀梅;莫雷;伍丽梅;张庆;;文本阅读中空间距离的心理表征[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梅淑娥;;“至于”的篇章衔接功能[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谭斌;;指代消解的原理和实现方法[A];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08年
9 王德亮;;语篇连贯性的量化测量——基于向心理论的研究[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10 何彦诚;;红丰仡佬语的人称代词系统[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羽菲;西班牙语定冠词回指功能研究:汉西对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刘礼进;视点回指和汉英长距离反身代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蒋平;零形回指的句法和语篇特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5 高卫东;语篇回指的功能意义解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11年
6 张旭红;回指的DRT形式方案的问题及其解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陈舜婷;汉语主从句间回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梁鲁晋;语篇中回指的功能[D];厦门大学;2007年
9 邱明波;动词的指向对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的句内回指的制约[D];复旦大学;2011年
10 贾晴;基于数据库的汉韩对话语篇指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克;英语语篇回指的认知转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汉平;语篇衔接的转喻机制及其对语篇连贯的作用[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3 宋佳;基于统计的汉英篇章回指对比及互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云英;汉语立法文本中的回指及其英译[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5 申文靖;英语新闻语篇中回指的转喻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巍巍;英汉篇章回指分布特征对比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7 刘晓青;乌鲁木齐市初中双语班学生汉语篇章回指表现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月芬;“其”的回指功能及原则[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洪焕;基于现代汉语语料库的文言虚词“之”的回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李凯;2010英国大选电视辩论中回指现象的顺应性分析[D];暨南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秀国 苏科精;坪寨乡启动“云岭先锋”工程促经济发展[N];中国特产报;2004年
2 吉林 余旭光;用VC++编程控制多光驱[N];电脑报;2001年
3 农行上海 余 屹;美元救命稻草——升息 G7会议?[N];证券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徐超;3G,一种新的生活[N];通信产业报;2005年
5 兆民;水利数码通[N];中国水利报;2004年
6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张孟军;轻巧上阵安全多变[N];科技日报;2003年
7 张彦武;汽车召回全程攻略[N];中国汽车报;2004年
8 宗学哲;居民理财结构大变迁[N];经济参考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时寒冰;消费者热盼“汽车召回”[N];华夏时报;2003年
10 记者 孙丽华 通讯员 王文华;市领导心系受伤群众[N];通辽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