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语篇连贯的转喻视角研究

洪振斌  
【摘要】:在语篇研究领域,新观点、新思想层出不穷,较为引人注目的是衔接和连贯理论。1976年韩礼德和哈桑的著作《英语中的衔接》问世之后,衔接概念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被认为是定义准确且对于跨句段语篇分析极其有用的一个概念。然而连贯却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模糊、含混而又相当神秘的概念,甚至一度被人们所摒弃。连贯概念,作为语篇分析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而且常用的术语,它的内涵、外延等却尚未得到充分而且深入的论证。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罩,对连贯的定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言学家们重新审视它的概念。他们对连贯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包括语义学、语用学、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等,形成了各自相应的连贯理论,连贯已经成为了话语分析中一个基本的概念。但是很少有语言学家从转喻的角度来研究语篇连贯,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的构成理论成分之一,转喻将为不同层面上意义构建的研究,特别是语篇的连贯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随着认知语言学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转喻与隐喻一样,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手段,更是一种认知和推理的过程。它是我们思考和行动的基本模式,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根植于人们的基本经验之中构成了我们日常的思考和行为方式(Lakoff and Johnson 1983:38)。同隐喻相比,转喻却受到较少的重视。实际上,它更有本原性,即语言本质上是转喻的(Radden and K(?)vecses 1999)。转喻思维在话语的理解和产生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所有关于转喻的研究都认同:转喻是建立在邻近性和因果性关系基础上,这使得转喻能够对语篇连贯进行解释。 在本文中,我们将在Radden and K(?)vecses和其他语言学家的转喻理论框架下,根据Al-sharafi有关语篇转喻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转喻的连贯解释力。本文共有五个部分。 第一章是本文的引言部分,简要阐述了该文的研究主题、研究原因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是对连贯研究的纵览。我们首先对一些基本的术语和概念进行了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肖燕;戏剧人物造型设计中的转喻和隐喻[J];戏剧艺术;2002年04期
2 李昱;崔桂珍;;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朱炜;杜文捷;;试论转喻对通感隐喻的阐释力[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偌埃德;陈香兰;赵秀凤;;转喻的普遍性[J];太原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5 毕靖;;语言非范畴化现象中的转喻机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6 郑美花;;转喻的认知多维阐释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费红霞;;从“找不着北”中看转喻[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8 周孝华;;转喻与语篇的连贯[J];考试周刊;2009年15期
9 刘玉婷;;对惯用语的转喻分析[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王萌;;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探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5期
11 张媛媛;;从“WAG”看转喻对词义变异的心理影响因素[J];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2 张媛;;委婉语的生成——基本层次范畴间的转喻模式[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3 梁倩;范祥涛;;认知取向的转喻翻译研究——以小说《老人与海》的汉译为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4 王娟;;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解释[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21期
15 贾虹;;试探广告语中的转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16 龚从贵;;通感隐喻转喻性动因分析——以loud color为例[J];China's Foreign Trade;2010年Z2期
17 邓敏;;网络语言中的转喻现象[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2期
18 覃胜勇;;关联理论角度中的转喻认知机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19 刘佳;;英语专有名词普通化示例分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0 王凌云;;言语行为转喻在语篇中的连贯作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秀芳;;领属转喻与汉语的句法和语篇[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陈道明;;借代与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高蕊;;从认知角度谈“来”字的语法化——从上古到现代的历时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赵旻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名词转动词[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丛迎旭;;英汉名词动词化的认知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齐振海;晋小涵;;再论“心”词语的认知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李斌;曲维光;陈小荷;;名词转喻的自动理解[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3 戴理敏;转喻在新闻语篇中的组织功能[D];山东大学;2013年
4 赵琪;英汉动结构式的论元实现[D];复旦大学;2009年
5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7 王静;英语名化的语法转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司建国;认知隐喻、转喻维度的曹禺戏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何爱晶;名—动转类的转喻理据与词汇学习[D];西南大学;2009年
10 王勇;《论语》英译的转喻视角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旋;劳伦斯短篇小说中色彩的隐喻与转喻[D];西南大学;2010年
2 姜秀明;汉语服饰成语的转喻和隐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彦娟;转喻理解的认知基础[D];河北大学;2005年
4 王笑菊;转喻的认知语用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5年
5 洪振斌;语篇连贯的转喻视角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群;“手”隐喻的认知性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7 林正军;从历时及认知的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黄仙姬;汉韩五官惯用语认知对比[D];延边大学;2010年
9 李松崎;汉英名量结构的认知转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理;[D];湖南大学;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义;文学:生命的转喻[N];光明日报;2007年
2 赵毅衡;说“超隐喻”[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黄集伟;于丹做不到的他做到了[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4 陈超;城市中的“心灵之书”[N];文艺报;2006年
5 祖月 姜德水;“双刃剑”的再思考[N];国际商报;2005年
6 苏恩泽;科普之魅力[N];解放军报;2002年
7 赵文婷;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意境[N];美术报;2002年
8 自由撰稿人 朱大可;外滩主义:泛光灯加强的水泥美学[N];社会科学报;2003年
9 杜智芳(河南大学);视觉文化的后现代阐释[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10 蒋蓝(自由撰稿人);在刻骨与灰色之间[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