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语篇连贯的概念隐喻视角研究

李广明  
【摘要】: 随着语言学的不断发展,诞生了一门新的语言学科——篇章语言学。它的出现适应了人们对语言更深入理解和在语言学研究领域更深入探索的要求。在篇章语言学诞生以前,人们对语言的研究仅限于句子层面。篇章语言学超越了句子的范围,研究句子在语篇中的作用和用于交际的语言。从篇章语言学诞生以来,其研究就处于不间断地发展中。在语篇分析领域,新思想不断涌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衔接与连贯理论。随着1976年Halliday和Hasan合著的《英语中的衔接》一书的出版,衔接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并被认为是分析语篇的一种有效手段,但连贯理论却受到冷遇。作为语篇分析最常用的术语之一,连贯概念应受到重视。语篇连贯有很多实现方式,隐喻便是其中之一。隐喻通过其语篇功能,可以构建语篇连贯。在隐喻研究领域,对于那些持传统观点的学者来说,隐喻仅仅是一种使语言更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段。人们往往重视隐喻的修辞功能,却忽视了其语篇功能。我们可以从隐喻的角度,通过其语篇功能,来研究语篇的连贯。本文拟使用认知语言学的成果之一——概念隐喻理论,来研究隐喻是如何在构建语篇连贯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 本文首先介绍了隐喻研究简史以及本论文的研究主题和目的及论文框架。在隐喻研究的回顾中,作者给出了四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比较论、替代论、互动论和概念隐喻论。虽然Fauconnier在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隐喻理论——概念合成理论,但因其与本文的研究主题无关,所以在此作者没有提及。在这四种隐喻理论之后,作者简要概述了本文的研究主题和目的——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以及论文的整体结构。 在第二部分中,本文详细论述了对语篇连贯的研究。作者首先简要回顾了语篇连贯研究史,然后界定和区分了几个重要概念——话语与语篇,语篇性,衔接与连贯。最后作者讨论了几个影响语篇连贯的重要因素——情景和文化语境,世界知识,脚本和框架,以及语用预设。它们对于读者理解连贯的语篇有很大帮助。 在随后的第三部分中,本文从五个方面详细而深入地讨论了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及其运作机制,意象图式,一致性原则和目标域优先原则,以及概念隐喻的连贯。在前四个方面的基础上,作者在第五个方面深入讨论了一个概念隐喻自身的连贯,两个概念隐喻之间的连贯,以及三个及以上概念隐喻之间的复杂连贯。这为第四章的研究做好了铺垫。 第四部分是关于概念隐喻的具体应用,也是本文的焦点。在这部分中,作者把上一部分的研究成果用来具体讨论概念隐喻是如何在构建语篇连贯中发挥作用的。作者首先通过分析收集的语料,找出其中的概念隐喻,然后分析它们如何通过共通蕴涵构建相互之间的连贯。我们在前文中讲到隐喻语言从概念隐喻中产生,所以概念隐喻间的连贯决定了隐喻语言间的连贯,进而由隐喻语言组成的语篇也实现了连贯。这一部分的最后是个案分析,所有的个案都来自于钱钟书先生所著的《围城》。本文通过这些个案分析,来进一步探讨概念隐喻构建语篇连贯的功能。通过这一章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本文的最后,作者对全文的研究做了一个简要的总结,并指出了本项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郑洁;;概念隐喻的语篇连贯功能探究——以奥巴马2010年国情咨文为例[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刘启成;;概念隐喻理论观照下的英语词汇习得[J];教学与管理;2011年24期
3 于虹;;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词汇的习得[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6期
4 葛萍;;英汉语篇连贯的异同研究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启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李少玲;黄清心;;从认知角度研究概念隐喻理论[J];考试周刊;2011年50期
6 刘娇;;论概念隐喻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8期
7 邹湘西;;概念隐喻与语法隐喻[J];海外英语;2011年06期
8 于虹;;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词汇的习得[J];教师;2011年17期
9 钟晶;;概念隐喻与英语教学[J];考试周刊;2011年45期
10 祖林;马宁;赵乔;;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英语习语语义解读[J];价值工程;2011年18期
11 马蕾蕾;侯松山;;概念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19期
12 李明贤;;概念隐喻与大学英语教学[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13 张岩岩;;浅谈概念隐喻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作用[J];学周刊;2011年12期
14 林蓉;;概念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海外英语;2011年06期
15 陈莉霞;党红;;听力理解中词汇衔接理论的应用与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07期
16 陈俊;揭力勤;;从语篇连贯论《飘》的两个中译本[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3期
17 夏日光;刘璐;;认知语境的心理建构对语篇连贯的阐释作用——以《红楼梦》中宝黛会话为例[J];沈阳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8 苏远芸;;概念隐喻理论对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1年20期
19 刘沛;;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合成理论之比较[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0 陈玉梅;;关于概念隐喻工作机制立体空间模型假设[J];文学教育(下);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连超;;概念隐喻理论与语篇连贯[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蒋联江;;基于RST的英语四级作文连贯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朱华;邱天河;;词汇衔接模式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A];2010年贵州省外语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汪少华;;从时间隐喻看隐喻的双重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孙志农;;论语篇连贯的转喻机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罗贤;宋正国;丁国旺;;汉语语篇中光杆名词的指代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王德亮;;语篇连贯性的量化测量——基于向心理论的研究[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8 费玲;;The Patterns of Thematic Progression in Bing Xin's Short Stories[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黄虹;;语篇衔接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苏建华;;从主位推进模式看语篇的衔接和连贯[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海庆;语篇连贯:言语行为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孙毅;隐喻机制的劝谏性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韩戈玲;语用标记语:双边最佳交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5 李晓康;态度意义构建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张玮;隐喻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肖家燕;《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吴恩锋;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朴恩希;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五色理论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陈映戎;英汉植物隐喻的跨文化理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广明;语篇连贯的概念隐喻视角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2 薛艳;汉语歌词语篇中连贯的隐喻视角[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芬;概念隐喻的语篇连贯功能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忠善;语篇连贯的关联性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5 王晓莉;从图式理论的角度看语篇连贯[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陈向阳;从认知角度看语篇连贯[D];浙江大学;2003年
7 张毓瑾;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2007年
8 汤晓云;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寇丽莉;“心”隐喻的认知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小异;汉语中“学习”概念的隐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