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源沙门氏菌分离鉴定及噬菌体治疗效果研究
【摘要】:沙门氏菌是引起现代规模化养殖场鸡群发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引起的鸡沙门氏菌病在各地不同规模养殖场普遍存在,对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及动物源性食品卫生安全造成了极大困扰。目前鸡沙门氏菌病的治疗药物以抗生素为主,抗菌药物的不科学使用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亟需寻找高效、安全、无残留的杀菌制剂。噬菌体是一种感染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用于临床治疗细菌性疾病已有悠久的历史,是一种有广阔前景的抗生素替代物。本研究自养殖场中分离沙门氏菌,对其进行毒力基因和耐药性的的筛查,同时筛选出烈性噬菌体系统研究其生物特性,并将噬菌体初步应用于雏鸡沙门氏菌感染,为噬菌体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1.鸡源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从养殖场采集病鸡样品,通过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生化实验、培养基鉴定和PCR鉴定,分离得到鸡源沙门氏菌80株,其中鸡白痢沙门氏菌30株、肠炎沙门氏菌29株、鼠伤寒沙门氏菌21株。结果表明,分离所得鸡源沙门氏菌主要为肠炎沙门氏菌、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未分离到禽伤寒沙门氏菌。2.沙门氏菌耐药性检测及毒力基因筛查通过PCR和K-B药敏纸片扩散法对分离的80株鸡源沙门氏菌进行耐药性和毒力基因筛查,结果显示鸡源沙门氏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其中对克林霉素、林可霉素、阿奇霉素、阿莫西林和多西环素5种药物均表现出了高度耐药性,多重耐药菌株占比83.75%;分离菌株普遍携带耐药基因,16种耐药基因中,14种耐药基因均有不同程度检出,其中9种耐药基因检出率在50%以上。对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检出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除β-内酰胺类bla TEM基因和SHV基因的检出与抗生素耐药符合率为100%外,其余耐药表型检测结果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未表现出完全一致。毒力基因筛查结果显示分离到的鸡源沙门氏菌普遍携带毒力基因:16种毒力基因在80株分离菌中均有不同比例检出,其中12种毒力基因检出率在80%以上。3.沙门氏菌噬菌体分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通过双层平板法共分离出36株沙门氏菌噬菌体。36株噬菌体均可裂解两种或两种以上血清型的沙门氏菌,其中噬菌体vB_SalP_LDW16的宿主谱较广,能够裂解实验室保存的81.3%的沙门氏菌菌株。对噬菌体vB_SalP_LDW16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vB_SalP_LDW16为有尾噬菌体目,长尾噬菌体科;最佳感染复数为0.01;可耐高温,50℃条件水浴1 h其活性不受影响;酸碱温度性强,p H6~12范围内活性不受影响;潜伏期为10 min,爆发期为60 min,爆发量为110 CFU/cell。噬菌体vB_SalP_LDW16在肠道和胃内容物的回收率较低,维持在6%以内,与噬菌体不耐酸特性相符。4.沙门氏菌噬菌体治疗效果通过动物感染实验,测定噬菌体vB_SalP_LDW16对雏鸡沙门氏菌病的治疗效果。选取鸡白痢、鼠伤寒和肠炎沙门氏菌各一株进行致病性实验,肠炎沙门氏菌对雏鸡致死率最高,利用肠炎沙门氏菌QD200601建立雏鸡感染沙门氏菌模型,分别使用噬菌体vB_SalP_LDW16、阿莫西林、氟苯尼考和新霉素进行治疗处理,经噬菌体处理后雏鸡存活率为100%,血液中细菌含量呈逐渐减少趋势,并且剖检雏鸡未发现明显病理变化,治疗效果显著优于阿莫西林和新霉素处理组,与氟苯尼考处理组效果相当,但噬菌体处理组雏鸡体重显著高于氟苯尼考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综上,噬菌体vB_SalP_LDW16可有效的治疗肠炎沙门氏菌QD200601引起的雏鸡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