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简《孔子诗论》的作者及撰著时代研究
【摘要】:《孔子诗论》竹书是陆续公布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中最引人瞩目的一种,共有完、残简29 支,约1006 字,内容都是有关《诗》的评论,无篇题,整理者依据简文中的“孔子”合文,遂径认定其作者为孔子,故以“孔子诗论”名篇。由于《诗论》的时代早至战国,内容又是儒家专门论说《诗》义,故作为两千余年来罕见的先秦时代儒家诗学思想的原本,价值之重要实难有其俦。《诗论》的再现,为我们认识早期《诗经》文本、诗的本义及诗学真相提供了最直接、最真实的史料,关系于中国文学史、经学史乃至思想史、文化史的研究,意义极为重大。
自2001 年11 月公布以来,围绕《诗论》展开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目前,在竹简的编联和文字的隶定、字词的释读等基础性方面,学术界已达成许多共识。针对《诗论》的思想内涵以及语言、体例特点的专门分析和较为系统的全面研究也正向深广领域发展。但《诗论》的作者及撰著时代作为事实判断的基础性问题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这一问题作出正确判断,不仅直接关系到《诗论》在整个儒家《诗》学系统中的定位及汉代《诗》学的渊源问题,即对于已经来临的重新评估六经和早期儒学的价值与意义的时代恐亦不无裨益。
本文在学术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部分对《诗论》的作者及撰著时代问题展开探讨。
第一部分分别依次论述孔子、《诗论》、郭店楚简在性情、礼乐及天命观、王权观方面的思想内涵,同时辅以《孟子》的相关观点。通过比较《诗论》与孔子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排除了孔子为《诗论》作者的可能性。而与郭店楚简的比较,则处处显示两者的高度密合,以证明两者系出于同一母体,从而大致推想《诗论》的作者及撰著时代。其与《孟子》的比较,则可为本文论断提供更为清晰的认识。
第二部分先是结合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等出土简帛和《中庸》、《易传》等传世文献的相似之处,详细分析《诗论》在具体语汇、句型和相关解说内容等方面的语言特点。接着又通过与《中庸》、《论语》、《墨子》的比较,详细论证《诗论》的体例特点。由此将《诗论》的作者及撰著时代进一步精确化。
第三部分通过提出有力的反面论据,一一证明在学术界有相当影响的《诗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