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体育高考学生运动损伤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致病分析
【摘要】:体育高考是我国高校为选拔专门的体育教育人才和体育训练人才的重要渠道。随着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入,各个高校不断的扩大招生规模,参加体育高考的学生也是逐年的增加。参加体育高考可以降低入学的成绩标准,为那些在体育方面有特长,而学习成绩不是十分优异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接受高等教育,成为专门性人才的机会。但是近年来不少学生只是单纯的为了寻求一个升学的机会而选择了参加体育考试,他们本身在体育方面并不具备十分突出的成绩,想经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训练可以通过高考的体育测试。针对这样一群体,本人通过流行病学的方法对参加体育考试的学生进行运动损伤的调查,主要是针对目前体育高考群体构成的新形势以及因此导致运动损伤出现的特有规律和新特点进行研究。实验目的:通过流行病学方法对山东省2009-2010年参加体育高考的学生进行运动损伤调查,发现这个特殊群体运动损伤的规律和特点,为今后中学生在校的业余训练中有效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寻找依据。
研究方法:本论文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山东省2009-2010年参加体育高考学生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出现运动损伤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并利用excel软件对搜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在参加体育考试的考生中运动损伤情况比较普遍,总损伤率为83.03%;运动损伤的部位主要发生在腕关节、足部、大腿、小腿、膝关节等处。考生运动损伤以关节损伤、肌肉拉伤、韧带拉伤和擦伤等急性损伤为主,同时伴有小腿骨膜炎、半月板损伤、滑囊炎等慢性损伤。运动损伤发生的时期多集中于在三项素质的训练过程中占总损伤情况的69.5%,在准备活动和专项素质训练的损伤分别占9.0%和21.5%。运动损伤的致病因素主要有十一个,分别是:身体素质差、准备活动不充分、技术动作错误、过度疲劳、运动负荷过大、场地因素、恢复时间及安排措施不合理、带伤病训练等因素。
结论:身体素质差、准备活动不充分和技术动作错误成为造成考生运动损伤高损伤率的突出因素,这是与以往其他运动损伤调查结果的最大不同,这可能与中学生所处的生理阶段和心理特征有很重要的关系。
|
|
|
|
1 |
冯绍桢,李珍妮,石建容,李志敢,陆建峰,叶展红;广东省少年体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状况的调查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
2 |
刘涛;运动员生物节律状态与运动损伤的统计计算方法与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
3 |
杨成;体育系学生踝关节运动损伤的调查与研究[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
4 |
李广周,黄健;体育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现场处理[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年S1期 |
5 |
徐碧鸿,梁殿乙;足球运动损伤影响因素的生理、心理学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3年05期 |
6 |
图日根;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中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统计;2004年03期 |
7 |
刘国钊;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8 |
丁健,程礼洛,孙淑萍;大学生篮球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5年01期 |
9 |
张传光,修振涛,何子红,吕端磊,陶大浪,唐陶敏,冯连世;我国优秀摔跤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10 |
侯俊杰;;足球运动损伤的研究状况[J];体育科研;2006年03期 |
11 |
徐建武;张国伟;毛锐;张勇;丁伟;聂静波;;北京市专业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流行病学调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
12 |
房志慧;魏民望;;运动损伤与项目关系的分析[J];体育科技;1993年04期 |
13 |
林忠文;对我校预防运动损伤的探索[J];福建体育科技;1994年02期 |
14 |
季浏;心理社会因素与运动损伤(综述)[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
15 |
梁晓刚;运动损伤与术科教学指导思想分析[J];体育学刊;1997年04期 |
16 |
张雷,张雨;我国普通高校足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特点[J];辽宁体育科技;1997年05期 |
17 |
许欣烈;中专学生运动损伤统计及分析[J];机械职业教育;1999年10期 |
18 |
吴琨;对体育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发生原因的探究[J];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
19 |
燕纪元,徐淑敏;大学生运动损伤成因及预防措施的探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
20 |
武瑛;少年武术运动员运动损伤浅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