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C-反应蛋白和胎盘生长因子的表达
【摘要】:
目的: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寻找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成为迫切需要。通过临床观察的手术患者斑块内P1GF在各种斑块中的表达,探讨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作用,为降低临床患者致残、致死的风险寻找干预措施。
方法:以2008年1月份至2009年6月份在郑大五附院血管外科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与每位受试患者签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研究知情同意书》
入选标准:①患有脑梗塞、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之中的至少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病史;②存在CEA手术指征。
排除标准:①2周内,有CT证实的脑梗死病史;②有明显的肝、肾或心功能衰竭、肿瘤、全身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③发病前1个月内有手术和6个月以内有心梗病史;④患有血管炎性病变,处于活动期,血沉30mm/h;⑤服用炎症抑制性药物、免疫抑制剂或激素类药物者;⑥血常规化验白细胞计数异常者;⑦任何原因的出凝血障碍;⑧合并无法耐受全麻手术的禁忌;⑨不能获得知情同意(informed-consent)者。
抽取符合标准的55例患者标本进行实验。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有症状组入选标准:术前6个月内1次或多次短暂性脑缺血(TIA,如一过性头晕、黑曚、肢体无力或麻木、流涎等病理神经征),表现为24h内明显的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或单盲且无论是否造成轻度或致残性卒中体征,无论狭窄是否超过70%。30例入选有症状组。无症状组入选标准:术前半年内无TIA发作病史,临床上无任何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但经CTA证实颈内动脉狭窄大于70%。25例入选无症状组。另外,在有症状患者组内以半年内TIA发作频率划分级别:Ⅰ级:1~2次;Ⅱ级:3~5次;Ⅲ级:6次及以上。
提取粥样斑块中蛋白,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蛋白提取液中CRP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ting)测定PIGF的表达,比较两组之间CRP与PIGF在斑块中的含量差异,并通过比较有症状患者组分级资料中PIGF的表达差异,判断PIGF与TIA发作频率的相关性,分析与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是否有联系。
结果:
1.在有症状患者组与无症状患者组年龄、性别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2.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两组患者斑块中CRP表达含量检测,CRP在两组患者斑块中的平均表达浓度分别是(μg/ml):21.44±9.43;25.27±4.20,P=0.052,按照检验水准α=0.05,两组患者斑块中CRP含量差异无显著性。
3.用免疫印迹法测定两组患者斑块中PIGF表达含量,PIGF在两组患者斑块中的平均相对灰度分别是2.02±0.53,0.58±0.23,P=0.000,P0.05,PIGF在斑块中表达水平水平无症状患者低于有症状患者。
4.在α=0.01时,R2=0.916,比较有症状患者灰度值与TIA发作频率相关性,其相关性是显著的,PIGF在有症状患者斑块中表达与TIA发作频率呈正相关。
结论:
1.与血清中的表达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中CRP的表达在有症状患者和无症状患者中无明显差异,表明CRP反映了全身炎症反应的状态,在反映局部炎症时可能不是特异性的指标。
2.有症状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PIGF的表达明显高于无症状组,推测局部PIGF的高表达可能通过促进局部血管新生,从而导致斑块的不稳定性。
3.PIGF表达反映了斑块的不稳定性,与TIA频繁发生有高度相关性。说明与使局部PIGF表达降低可能对稳定斑块的干预治疗有指导作用。
4.在颈动脉斑块局部,PIGF的高表达较CRP可能成为一种更好的指标,反映斑块的不稳定性。
|
|
|
|
1 |
沈霞;C-反应蛋白临床应用的现状和展望[J];中国实验诊断学;1999年02期 |
2 |
王永安,张玲,王永春;C-反应蛋白在外科感染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年06期 |
3 |
陈冰雪,王凤飞,曹晓敏,燕颖军,刘莉,叶波,陈盛鹏;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改变[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4 |
张钦昌,王希瑞;血浆C-反应蛋白预测复发性脑梗死的临床探讨[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3年02期 |
5 |
温先勇
,杭永伦
,薛莉
,邓正华;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一氧化氮白细胞介素-6测定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年01期 |
6 |
张渝,黄海;快速测定CRP在妇产科感染疾病中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04年01期 |
7 |
王瑛,韩辉,傅君;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J];中国急救医学;2004年06期 |
8 |
李羚,李俐佳,刘廷筑,毛华,文美,须五平,陈晶晶,唐艳;血清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及C-反应蛋白对冠心病的影响[J];贵州医药;2004年07期 |
9 |
马涛
,蔡振杰
,胡军
,程亮;心脏移植受体C-反应蛋白监测的临床意义[J];陕西医学杂志;2005年02期 |
10 |
戴淑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5年06期 |
11 |
潘长玲;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05年12期 |
12 |
张援月,段玉玲,阎秋芬;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与迟发性脑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综合临床;2005年09期 |
13 |
王长华,胡大一,汤楚中,吴明营,梅运清;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房颤[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4期 |
14 |
刘东华,黄干洪;不同剂量国产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
15 |
燕如明,刘宗英,张世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肌钙蛋白I、C-反应蛋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16 |
周陵;陈绍良;马玉玲;叶飞;林松;朱建成;单守杰;谢渡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与C反应蛋白的关系[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6年06期 |
17 |
何英武;;C-反应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2006年16期 |
18 |
李学梅;张克军;;子宫肌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动态测定[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6年08期 |
19 |
韩必亮;钟锦修;方光辉;陈洪刚;姜旭勉;杨琼柳;;120例急性阑尾炎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评价[J];重庆医学;2007年01期 |
20 |
周云珍;;C-反应蛋白预测复发性脑梗死[J];医药论坛杂志;200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