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异斯特维醇—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不对称催化性能研究

安雅洁  
【摘要】:近年来,利用有机小分子作手性催化剂的不对称合成研究成为不对称催化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廉价易得的天然异斯特维醇和氨基酸为主要原料,通过简单的缩合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两亲型手性催化剂——异斯特维醇-氨基酸衍生物,并考察了其在水相/有机相直接不对称Aldol反应、不对称α-胺氧化反应和直接不对称Mannich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设计合成了两亲型脯氨酰胺类催化剂,并考察了其在直接不对称Aldol反应和不对称Biginelli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取得一系列有应用价值的研究结果。 1.新型两亲手性异斯特维醇-氨基酸衍生物的设计合成 1)以廉价易得的天然异斯特维醇和反式-4-羟基-L-脯氨酸为原料,不经保护-脱保护过程,经一锅两步反应,高收率的合成了具有两亲性能的手性催化剂异斯特维醇-脯氨酸衍生物5,然后经还原反应,立体选择性地得到化合物7。通过1H NMR,13C NMR, IR和HR-MS对新化合物的结构和构型进行了表征。 2)以异斯特维醇和开链氨基酸为原料,不经保护-脱保护步骤,合成了四种具有两亲性能的手性催化剂异斯特维醇-氨基酸衍生物10-13,并通过1H NMR, 13C NMR, IR和HR-MS对其结构和构型进行了表征。2.异斯特维醇-脯氨酸衍生物在催化直接不对称Aldol反应中的应用 研究了催化剂5和7在有机相和水相中模拟Ⅰ类醛缩酶对分子间直接不对称Aldol反应的催化活性和立体选择性。发现此类两亲型催化剂在水相中的催化效果明显比在有机相中好,并且催化剂5的催化活性优于催化剂7。在水相室温反应条件下,催化剂5仅以1 mol%的催化剂用量,即可高效催化环己酮与芳香醛的直接不对称Aldol反应,并表现出优异的立体选择性(dr值99:1,ee值高达99%);该类催化剂对环戊酮和丙酮也具有较好的对映选择性,分别得到了高达98%和90%的ee值。 在有机相中,催化剂5可以有效的催化以丙酮为给体的反应,在5 tmo1%的催化剂用量下,即可在6-9小时内完成反应,并获得高达94%的ee值;同时对以环己酮和环戊酮为给体的反应,也分别获得了98%和94%的ee值。 探讨了以异斯特维醇-脯氨酸衍生物作为催化剂,水相中的直接不对称Aldol反应的催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异斯特维醇疏水性刚性骨架与L-脯氨酸的亲水性结构的合理组合,使得该两亲型催化剂可以在水表面有效的与反应底物聚集,形成笼状不对称有机微环境,其催化中心与反应底物通过自组装形成优势过渡态,从而实现高效高立体选择性地模拟酶催化直接不对称Aldol反应。 3.异斯特维醇-脯氨酸衍生物在催化不对称α-胺氧化反应中的应用 以异斯特维醇-脯氨酸衍生物5和7为催化剂,考察了水相体系中醛、酮与取代亚硝基苯的不对称α-胺氧化反应。发现催化剂7对此类反应的催化活性明显优于催化剂5,室温下数分钟内即可完成催化反应,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反应收率和ee值;发现化合物7的催化活性和立体选择性对反应介质的pH值比较敏感,特别是对醛的反应,随着pH值的增加,反应时间逐渐降低,对映选择性逐渐增加。在pH为9.1的磷酸缓冲液中,醛、酮的不对称α-胺氧化反应均获得了最佳的反应收率和ee值。 通过对水相中的不对称α-胺氧化反应机理的探讨,我们认为在L-脯氨酸的4-位引入大的手性疏水性基团,催化剂的作用机制保持不变,得到的仍是以R构型为主的氧端加成产物。同时,两亲型催化剂更易在含磷酸盐的水相表面通过氢键作用与反应底物聚集,使反应在自组装的不对称有机微环境中进行,从而大大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和反应的立体选择性。 4.异斯特维醇-氨基酸衍生物在催化直接不对称Mannich反应中的应用 考察了两亲型催化剂异斯特维醇-氨基酸衍生物在有机相和水相中对直接不对称Mannich反应的催化活性和立体选择性。发现水相体系中,L-脯氨酸衍生的催化剂7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特别是对环己酮,硝基苯甲醛与非强给电子基团取代的苯胺(如甲基苯胺,苯胺和卤代苯胺)之间的反应,ee值高达99%。有机相体系中,L-脯氨酸衍生物7可以在较低的催化剂用量(5 mol%)下,在4-18小时内,得到了以syn构型为主的加成产物(dr值和ee值高达99:1和99%);而L-苏氨酸衍生物13则在较短的反应时间内(3-12小时),得到了以anti构型为主的加成产物(dr值高达97:3,ee值高达99%)。 通过比较各种催化剂对直接不对称Mannich反应的催化结果,我们认为异斯特维醇特殊的不对称刚性骨架与L-脯氨酸的刚性吡咯烷结构具有更好的适配性,表现在L-脯氨酸衍生物的催化活性和立体选择性明显优于非环状氨基酸衍生物。对L-脯氨酸衍生物7在水相体系中催化直接不对称Mannich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催化剂的活性中心仍是氨基酸的氨基和羧基双活性中心。催化剂在水分子表面利用疏水作用,有效的与反应底物聚集,使反应在笼状手性微环境中进行,进而高效高立体选择性的得到syn-Mannich反应产物。5.两亲型脯氨酰胺类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不对称催化性能的探讨 1)本实验室前期工作表明,脯氨酰胺酚型手性催化剂在催化直接不对称Aldol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立体选择性。其中催化剂14和15带有大位阻基团及可提供氢键的极性基团,根据催化剂的结构特点,我们考察了其在催化不对称Biginelli反应中的应用,发现催化剂吡咯烷上的羟基对反应影响不大,两种催化剂得到相似的催化结果。其中,催化剂14在以四氢吠喃作溶剂时,对硝基苯甲酸作添加剂,或以二氯甲烷作溶剂,加入对氯苯甲酸作添加剂时,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但立体选择性较差。 2)设计合成了两种由异斯特维醇和脯氨酸组合构建的新型两亲型脯氨酰胺类手性催化剂23和24,并通过1H NMR、13C NMR、IR和HR-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考察了催化剂23和24对直接不对称Aldol反应的催化活性和立体选择性,发现该类催化剂对以环己酮为给体的反应,可以得到较好的立体选择性。但是对于以丙酮或苯乙酮为给体的Aldol反应,几乎没有选择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凤军;姜岚;李争宁;赵德峰;;具有C_2对称性的手性NHC-Cu络合物对1,4-共轭加成的不对称催化作用[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2 白晓莉;卞证;高连勋;;新型双联萘手性配体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3 唐勇;;“边臂”-调控催化与不对称反应选择性的遥控器[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图文摘要集[C];2011年
4 顾玮瑾;朱成建;潘毅;;手性铟配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周其林;;螺环手性磷配体的设计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侯雪龙;张凯;戴立信;;二茂铁膦氮配体在酮的不对称芳基化反应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孙江涛;潘徐;朱成建;胡宏纹;;手性双官能配体催化的二乙基锌对醛的不对称加成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8 柴立业;杨松;宋宝安;胡德禹;;手性有机催化剂不对称催化Morita-Baylis-Hillman反应机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袁小亚;李海燕;张政朴;;聚合物负载手性BINOL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不对称催化中的应用[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刘国华;薛允宁;;(R)-N,N’-二苯基-2,2’-二羟基-1,1’-联萘-3,3’-二甲酰胺的晶体结构[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雅洁;异斯特维醇—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不对称催化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2 胡斌;基于二茂铁骨架的手性亲核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催化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3 袁奎;新型含膦硫脲类有机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在不对称催化Morita-Baylis-Hillman反应中的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4 师慧敏;类水滑石材料在不对称催化中的空间效应[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5 闫新华;镍的二亚胺催化剂催化乙烯和α-烯烃的聚合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6 马庆双;基于[2.2]环仿的面手性氮杂环卡宾前体的合成及不对称催化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曲波;面手性烷氧基[2.2]对环二甲苯基咪唑盐的合成及不对称催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孙天旭;异双核钴镍催化剂的合成及催化乙烯聚合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蒋先兴;新型松香胺—手性硫脲双功能催化体系的建立及在不对称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药物导向的非天然氨基酸模块和生物活性分子的手性合成[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李静;密度泛函方法对有机催化体系和表面反应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卫敏;长链烷基脯氨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Aldol反应不对称催化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2 韩福忠;新型手性二茂铁咪唑啉配体的合成及其在不对称Aza-Claisen重排中的应用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3 齐伟;双(二苯基膦酰基)乙炔的固相加成反应及光反应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王铨;手性螺硼酸酯催化的前手性亚胺的不对称硼烷还原反应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李东平;有机催化的吲哚和a,β-不饱和酮的C3-选择性的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浩然;一类有机可溶聚合物固载手性环己二胺负载钌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及在不对称催化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11年
7 彭维;双核大环多胺Zn(Ⅱ)配合物催化DNA的裂解性能研究及联二萘酚衍生物的合成与催化性能初探[D];四川大学;2005年
8 王建海;氮杂半冠醚手性配体的合成及在醛的不对称乙基化反应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07年
9 蔡华庆;类二肽配体在不对称催化加成研究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06年
10 李金业;双功能L-脯氨酰胺类有机催化剂的合成[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文波;李灿院士荣获国际催化奖[N];科技日报;2004年
2 记者应庆;李灿院士获今年何梁何利进步奖[N];中国医药报;2005年
3 通讯员 郑建;我国维生素H生产结束进口依赖[N];医药导报;2006年
4 李才良;真金不怕火炼[N];四川政协报;2002年
5 吕工;手性药物研究与开发现状[N];中国医药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高晓娟;浙江医药 跻身行业出口十强[N];中国证券报;2006年
7 胡永峰;我国催化技术成就得到国际认可[N];中国化工报;2004年
8 李远森;单一对映体药物挑战传统手性药物[N];中国医药报;2005年
9 王平;探索现代化学前沿领域工作[N];科技日报;2007年
10 段晓芳 记者 赵凤华;诺奖得主野依良治教授北科大演讲科学与机遇[N];科技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