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解剖型自锁椎间融合器的研制
【摘要】:研究背景
颈前路减压和椎间融合术一直是作为治疗颈椎病,尤其是脊髓型颈椎病首选的治疗方法,应用也最为广泛。应用于颈椎融合的椎间融合器也层出不穷,但就融合器的形状来讲,不管何种几何图形,其上下表面大都是平面,而椎间盘的解剖形状顶部为一弧形曲面。符合颈椎椎间盘的生理解剖弧形曲面的解剖型融合器尚无人报道。目前临床所用的颈椎融合器部分没有锁定装置,部分为竖在融合器中间的金属针作为锁定装置,显然前者是不可取的。但竖在融合器中间的金属针作为锁定装置,仅仅是一个静态放置,要靠融合器邻近的上下椎体相互向椎间隙挤压才能起到作用,而自身带有锁定装置的融合器鲜有报道。
目的
通过对国人颈椎椎间盘的影像解剖学测量,获得颈椎椎间盘的生理解剖学数据,为下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的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依据所得数据,研制符合颈椎椎间隙解剖曲度的自锁定椎间融合器。
方法
测量国人颈椎椎间盘的影像学解剖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制作解剖自锁颈椎椎间融合器。本研究分二部分,(一)颈椎椎间盘影像学解剖数据的测量与研究。随机选择100名19-55岁门诊患者,中立位拍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排除椎体缺如,明显形态学异常以及罹患外伤、肿瘤等有可能导致测量不准确者。经此筛选,得志愿者75名,其中男性34名(22-53岁,平均年龄40.04岁),女性41例(23—54岁,平均年龄40.16岁)测量颈椎间盘375个。在标准侧位片上,将每个椎间盘前后径长度平分为20等分,21个等分点处椎间盘的高度由椎体后方向前方分别为H1、H2、H3…H21,椎间盘前后径长度记为L。利用软件DICOM Explorer在X线片测量C23、C34、C45、C56、C67椎间隙H1、H2、H3…H21的线段高度和L的长度,利用SPSS16.0数据软件统计和分析;(二)颈椎解剖型自锁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在所得影像解剖数据基础上对融合器进行自锁装置的设置,利用Pro/Engineer2.0软件绘制解剖型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三视图,制作实物模型,计算融合器植骨区面积,阐述其力学、设计特点及性能。
结果
1)志愿者中立位C23、C34、C45、C56、C67椎间盘长度分别为17.02±2.50mm,17.81±2.85mm,17.90±2.83mm,18.30±2.63mm,18.88±2.60mm,不同椎间隙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6),C23椎间盘长度最小,由上向下依次递增。两性之间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00),椎间隙和性别之间交互作用不明显(P=0.961)
2)C23,C34,C45,C56,C67各椎间隙的椎间高度,在不同的部位、性别、椎间隙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部位与间隙、性别与间隙之间交互作用明显(P=0.000),部位与性别交互作用不显著(P=0.985);部位、性别、椎间隙三因素间相互交互作用不显著(P=0.570)。
3)C23,C34,C45,C56,C67各椎间隙的椎间盘高度与长度比值,在不同的部位、椎间隙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在不同的性别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7);性别与间隙之间交互作用明显(P=0.000);部位与性别(p=1.000),部位与间隙(P=0.059)之间交互作用不明显;部位、性别、椎间隙三因素间相互交互作用不显著(P=1.000)。
4)根据所测解剖数据建立数据库,利用Pro/Engineer2.0软件设计绘制解剖自锁融合器图纸,并制作出模型,经测算新型融合器植骨面积149.04mm2,较自体骼骨植骨块的平均面积大。
结论
1)新型融合器具有符合颈椎椎间隙解剖的特点。
2)新型融合器能够实现自锁定,可有效防止融合器植入后的前后滑移。
3)新型融合器植骨区面积达149.04 mm2。
4)新型融合器实现了对现有颈椎椎间融合器的改进。
|
|
|
|
1 |
昌耘冰,徐达传,尹庆水,赵卫东,艾福志,黄文华;三种椎间融合器对腰椎节段即时稳定性影响的三维运动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年12期 |
2 |
师中奎;章萍;;椎弓根螺钉系统和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年01期 |
3 |
邓展生,付三清;F-Ⅱ+Cage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年15期 |
4 |
郑庆祥,吕卉,卢书峰;椎间融合器与RF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J];江西中医药;2004年07期 |
5 |
陶玉平,冯新民,王静成,戴松茂,虞堂云,蒋百川,王强;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J];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08期 |
6 |
郝定均,温世明,窦榆生;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比较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年03期 |
7 |
白克文,邹德威,海涌,马华松,周雪峰,张强,陈志明,鲍磊,王小平;颈椎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疗效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年09期 |
8 |
邵晓兰;朱霞;;颈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植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7年01期 |
9 |
范煜昕;陈思春;;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加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23例[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9年05期 |
10 |
张建选;王鹏团;;椎间融合器在腰椎滑脱症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0年14期 |
11 |
郝定均,温世明,窦榆生;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系统联合应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评价[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3年04期 |
12 |
张绍东,吴小涛,唐天驷;腰椎间融合器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年07期 |
13 |
杨峰;谭明生;移平;;Solis融合器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骨伤;2009年02期 |
14 |
邓强;张天太;赵军;杨峰;张绍文;李红专;罗晓;;单枚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J];临床骨科杂志;2009年05期 |
15 |
任忠明,金才益,陆金荣,徐阿炳,张玉良,曾忠友,黄志海;RF系统和BAK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1年03期 |
16 |
张爱霞;中药离子导入法治疗颈椎病80例[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
17 |
郑燕平,刘新宇,李惠武,王洪彬,杜伟;PEEK Cage在颈椎外科中的初步应用体会[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1期 |
18 |
田书建,张广泉;应用椎间融合器和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15例[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4期 |
19 |
张治国;熊波;章佩;;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研究进展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9年04期 |
20 |
李继友;李开南;;生物降解可吸收椎体间融合器的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