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蓄滞洪区和谐发展研究
【摘要】: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洪涝灾害具有发生频繁高、分布范围广、防洪和排涝矛盾突出、河道高水位行洪历时长、受洪水威胁人口多、洪水灾害损失大等特点。目前的防洪工程一般可分为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两种,蓄滞洪区作为非工程性措施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在现有的防洪体系中发挥了牺牲局部保全全局的作用。但同时,蓄滞洪区的运用一般会严重破坏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对经济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冲击,因而蓄滞洪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盆地”。因此,本文从蓄滞洪区内部入手,将蓄滞洪区看成一个复合的系统,从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探寻现有的发展模式的弊端,指出实施和谐发展是蓄滞洪区实现防洪和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的必然选择。
本文在复合系统论、和谐发展论、协调发展论等理论基础上,汲取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的前沿成果,对河南省蓄滞洪区的和谐度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首先针对目前河南省蓄滞洪区的发展现状,同时考虑数据的实际可取得性和指标的表征力,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思想为指导,构建了河南省蓄滞洪区和谐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取得的数据进行了规范化处理,构建蓄滞洪区和谐发展的模型,再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防洪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各个子系统的表征指标的权重,接着利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价来计算蓄滞洪区复合系统的和谐度。通过对计算结果和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河南省蓄滞洪区复合系统和谐度不高,淮河流域的蓄滞洪区一般处于较不和谐阶段,海河流域的蓄滞洪区大部分处于基本和谐状态。接下来,文章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思想为指导,结合河南省蓄滞洪区复合系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最后运用GIS制图技术,将计算后的河南省蓄滞洪区的和谐度直观的表现出来,同时从五个子系统方面,分别制作河南省蓄滞洪区和谐性展示的专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