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和功能

王品珍  
【摘要】:中华武术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深深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沃壤之中。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在动态制衡中保持和谐统一,宣扬事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各元素的多元统一、和而不同,追求系统整体结构的融合统一,对我国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以及和谐世界的构建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华武术文化所蕴含“和合思想”的深入挖掘,找出其对构建和谐社会所具有的价值和功能;同时对其价值实现的途径和策略进行分析,旨在把中华武术文化中的和合思想理念转化为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 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面临着人与自我心灵、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异文明之间等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发扬中华武术文化中蕴含的“和合思想”内涵,在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价值原理的指导下,合理化解这一系列矛盾,促进社会各要素的和谐发展,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完善。 纵观查阅的文献资料,学者单独对和合文化、以及武术文化的研究很多,但将二者结合起来,从和合文化的角度对中华武术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和功能进行研究的文章非常少。本文在对和合文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华武术文化中蕴含的“和合思想”进行分析和挖掘,较为全面的论述了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和功能,并从实现策略上对传统和合思想的现代“转生”进行论述。从而使内涵“和合思想”的传统武术文化在化解当代人类面临的种种危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在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构建和谐世界的进程中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全文总共分四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引言部分,包括选题依据和选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述,以及论文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阐述和合思想的内涵、特点、精神实质及价值原理,为后文揭示其当代价值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对中华武术文化蕴含的“和合思想”进行深入分析。 第四部分:进一步阐述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和功能,以及实现策略。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军,常生;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与对外传播[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王俊奇;;中华武术的百年进程及其未来发展[J];体育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3 张玉景;;论中华武术国际化的发展趋势[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曹青军;刘春华;;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与外延[J];搏击;2007年12期
5 任学锋;;传统武术传承所面临的问题[J];中华武术(研究);2011年02期
6 付海水;;武者的道路[J];搏击;2010年04期
7 龚编辑;;龚编辑信箱[J];中华武术;2008年01期
8 ;本刊征稿启事[J];中华武术(研究);2011年03期
9 ;本刊征稿启事[J];中华武术(研究);2011年02期
10 赵晓峥;;浅谈地域武术与武术文化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1 郭琪;;中华武术文化搭起两岸桥梁[J];中国统一战线;2006年11期
12 宋正华;;武术与传统文化相互影响[J];科学大众;2008年03期
13 高嵘;张建华;安娣;骆秉全;;中华武术是“人文奥运”的文化资源[J];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12期
14 王岗;;中华武术:一个被忽视的活态文化传统[J];搏击.武术科学;2007年08期
15 潘小杰;;武术文化散谈[J];武当;2011年03期
16 蒋红生;中华武术与奥运文化相互交融的探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7 蒋晓丽;肖月悦;;中华武术国际传播的现状及价值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年11期
18 刘洪燕,段三真;论中华武术与奥林匹克[J];山东体育科技;2002年04期
19 毛秀珠;论中华武术的文化渊源及其他[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20 李鸿禄;刘同为;周刚;;武术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荣娟;司钦如;;文化软实力视域武术对外传播障碍与动漫传播的消解[A];第6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李富刚;;试论电视媒体对中华武术的传播效应——以《武林风》栏目为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3 李俊峰;;后奥运中国武术发展的战略思考[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李波;;奥林匹克与中华武术——论传统文化与民族凝聚力[A];首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赵歆;;试析中华武术发展之对策[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6 郭守靖;;武举制与齐鲁地域武术文化研究[A];第3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张厚福;张春燕;钟明宝;;武术的知识产权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4年
8 刘树军;刘和昌;;中华武术与和谐校园的构建[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9 李巧玲;丁希洲;;互联网对武术传播与发展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10 李成银;张银行;;关于北京奥运会期间武术的宣传策略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家忠;荆楚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2 李印东;武术释义[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3 李义杰;媒介与文化资本[D];浙江大学;2012年
4 刘祖辉;中国近现代武术思想演变的阶段特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郝志勇;明清武术文化形态及其价值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6 于均刚;武学道艺发微[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7 马文国;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武术教育与学校武术[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8 戴国斌;武术的文化生产[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徐烈;关东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10 孙刚;中国武术的美学思想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品珍;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和功能[D];郑州大学;2011年
2 张卫兵;论武术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作用[D];郑州大学;2011年
3 朱香敏;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视域下的武术文化责任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4 齐飞;武术文化与武警军营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5 许仕杰;中华武术在印尼孔子学院的传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6 孔令玉;构建富有“尚武竞和”思想的武术文化体系[D];吉林体育学院;2012年
7 王飞;网络武术文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8 王志高;嵩山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制度保障研究[D];吉首大学;2012年
9 祝凯;论中华武术国际传播中的武术文化传承[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10 马超;从文化流动的规律性探讨影视武术的流变[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致联;徽风武韵展交流平台[N];团结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汪俞佳;搭平台 塑品牌 促交流[N];人民政协报;2011年
3 蔡永红 钱晞 余向华;峨眉武术诚邀天下客[N];四川日报;2007年
4 汪兴;闾山武术发展方向初探[N];中华新闻报;2007年
5 祝兴平 潘俊杰 陈中原;武术入奥东西文化剧烈碰撞[N];中国教育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孙雁鸣;峨眉武术:万千功夫藏深壑[N];乐山日报;2008年
7 王霞光王友唐;“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N];人民日报;2008年
8 沈波峰;票面演义中华武术 [N];中国商报;2002年
9 记者 张庆春;李洪林为辽源特色文化增添亮点[N];辽源日报;2007年
10 琚柏林 夏桐茂 张恩顺 刘钊;中华武术在唐山的传承与发展[N];唐山劳动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