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心房追踪技术评价PCI术前后左心房功能的变化
【摘要】:研究背景
心肌梗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造成死亡的严重疾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肌梗死发病率目前在国内外呈上升趋势,因此如何有效治疗心肌梗死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近年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逐渐取代了其他灌注方法,成为治疗心肌梗死的首选方案。研究表明PCI能有效挽救左心室功能,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而PCI对心肌梗死患者左心房功能的影响尚未完全明了
左心房追踪技术(LAVT, Left atrial volume tracking technique)是近年开发的超声新技术,研究表明LAVT能够直观的反映每个心动周期中左心房的三个生理功能的改变情况。国内外不少研究将此技术应用于糖尿病、高血压、房颤等疾病左心房功能的探讨,并得到了临床的认可,目前尚没有用此技术来探讨心肌梗死患者左心房功能的相关报道,本研究应用此技术来评价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后左心房的功能变化,进一步明确PCI对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优势。同时左心房功能状态与左心室舒张期的充盈过程密切相关,正常的左心房血流动力学状态对于维持左心室舒张功能必不可少。所以研究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左心房的功能,还可以进一步验证PCI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Tei指数是一个联合评价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超声指标,可以反映心脏的整体功能,其可靠性已经得到多年研究证实。目前,有关左心房功能与心脏整体功能相关性的报道也较少,本研究在探讨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后左心房功能变化的同时联合Tei指数来研究左心房功能与心脏整体功能的相关性,评价应用LAVT判断心脏功能状态对指导临床工作的作用和意义。
研究目的
1、应用LAVT技术评价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房功能。
2、应用LAVT技术评价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后其左心房功能的改变。
3、探讨左心房功能与心脏整体功能的相关性。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实验组:45例心肌梗死患者,男38例,女7例,平均年龄(62.91±6.00)岁。其中广泛前壁心梗10例、前壁心梗12例、下壁心梗组15例、侧壁心梗组8例。所有患者均是窦性心律,行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以及心肌酶学检查,并排除高血压、糖尿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律失常及严重瓣膜病变者,且住院期间均行PCI手术,术后心肌梗死的相关动脉前向血流恢复到TIMI3级,住院期间及术后3月临床资料及相关检查资料完整。
对照组:40例正常人,男34例、女6例,平均年龄(59.55±5.03)岁。排除心肌梗死、高血压、糖尿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律失常及严重瓣膜病变等,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构成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研究方法
采用HI VISION Preirus彩色多普勒成像仪,s50A探头,探头频率为2.0-4.0MHZ,该仪器配置有LAVT技术及相关后处理软件。每位研究对象均行常规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打出标准心尖四腔心切面和左心两腔心切面,并清晰显示左心房内膜面,分别采集并储存3个心动周期的动态图像,保存录像,以待脱机分析。应用双平面Simpson's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用双多普勒成像技术测量Tei指数。
3、图像处理
调出录像,手动描记左心房内膜面,运行LAVT软件,可得到左心房的容积一时间曲线和容积变化速率曲线及其相应数据。分别记录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及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收缩期左心房充盈速率峰值(dv/dtS)、舒张早期左心房排空速率峰值(dv/dtE)及舒张晚期左心房排空速率峰值(dv/dtA),并将Tei指数与dv/dtA进行直线相关分析。
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dv/dtS、dv/dtE、LVEF均明显减低(P0.05),LAVmax、LAVmin、Tei指数均明显增大(P0.05),dv/dt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较,心肌梗死患者dv/dtS、dv/dtE、 dv/dtA、LVEF均升高(P0.05),LAVmax、LAVmin、Tei指数明显减低(P0.05)。
3、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3个月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v/dtS、dv/dtE减低(P0.05),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Vmax、LAVmin、dv/dtA. Tei指数均增大(P0.05)。
4、在正常对照组和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3个月的数据中,Tei指数与dv/dtA呈正相关(r对照组=0.81,rPCIpc术后=0.66),而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组Tei指数与dv/dtA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1、心肌梗死后,患者心脏的整体功能减低,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左心房的存储、管道功能减低,左心房的辅泵功能无明显变化,左心房容积增大。
2、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后3个月,患者的心脏整体功能明显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左心房的存储、管道、辅泵功能明显恢复,左心房最大容积和左心房最小容积相对术前变小。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心脏的整体功能仍然是减低的,左心室的收缩功能恢复良好,左心房的存储和管道功能是减低的,左心房的辅泵功能代偿性增强,左心房的容积增大。
3、在正常对照组和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后3月组中,左心房的辅泵功能与心脏的整体功能呈负相关,而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心脏的整体功能与左心房的辅泵功能相关性不明显。
4、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后,左心室的收缩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左心房的生理功能并不能完全恢复。
5、左心房容积追踪技术作为一项定量分析左心房功能的技术,是评价PCI疗效的有效手段之一。
|
|
|
|
1 |
杜海燕;顼志敏;樊朝美;牛云枫;;左心房功能的临床评价与进展[J];中国医刊;2006年11期 |
2 |
周利民;李开如;陶春明;陈金国;刘俊;;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近中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0年35期 |
3 |
杨颖;李俊;柏战;张林叶;王宗方;武冬冬;潘北玲;汪明珠;;急诊PCI并长时间心肺复苏后再次急诊PCI一例[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年05期 |
4 |
王娜娜;;PCI术后应用静脉留置针采血36例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1年10期 |
5 |
盖鲁粤;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展 (11)合理选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J];中国循环杂志;2003年04期 |
6 |
吴强,杨天和,郑亚西,刘晓桥,范寿年,蒋清安,王华义,周松;直接冠状动脉介入干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7例报告[J];贵州医药;2004年04期 |
7 |
胡大一;PCI未能给美国AMI患者带来远期预后改善的思考[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5年11期 |
8 |
李成伟;刘继广;张海龙;;采用PCI总线网卡实现物理治疗仪器网络化的设计[J];医疗卫生装备;2006年01期 |
9 |
廖玉峰;罗美玲;;47例行PCI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分析[J];现代医院;2006年05期 |
10 |
张国平;范书平;张宏力;;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7年08期 |
11 |
朱艳彬;何海涛;吕冬燕;孙玉芹;姜欣;;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疗效观察[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12 |
龚正霞;苏伟;龚少愚;朱红俊;;氯沙坦对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功能的影响及意义[J];交通医学;2008年03期 |
13 |
李玉华;彭梅先;刘会杰;;老年冠心病患者经股动脉PCI术舒适护理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09年09期 |
14 |
杨晓敏;马永娟;;PCI患者和溶栓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比较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年20期 |
15 |
鲁锋;王夕艾;刘涛;高刻;;急性右室心肌梗死23例诊治体会[J];医药论坛杂志;2011年02期 |
16 |
罗军萍;;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护理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年06期 |
17 |
董志伟,徐新来,万文徽,李振甫,魏淑敏;胃癌抗原的研究——Ⅰ、抗胃癌细胞系MGC80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J];基础医学与临床;1984年01期 |
18 |
张平洋,倪薇华,李劲,朱向明,陈怡红,周燕舞;非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经药物复律后左房收缩功能的改变[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0年09期 |
19 |
霍勇,孙继红,胡春梅;冠状动脉高风险病变的介入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年02期 |
20 |
江才宇,张静,王健,马磊;PCI术后病人院外康复指导[J];护理研究;2003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