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河南省近49年来降水和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郭瑜  
【摘要】: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研究其变化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河南省1961-2009年期间的逐日降水、温度资料为基础,利用趋势分析、滑动平均、滑动t检验、克里金插值、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相关分析等分析方法,细致研究了河南省降水和温度的多时间尺度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周期变化、突变特征、极端气候变化特征以及温度与降水之间的相关性。 论文主要得出以下: 1.①河南省年降水量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呈现出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年降水量波动较大,其余年份相对平稳。四季降水量变化特点各异,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夏季和冬季呈相反趋势,其中夏季降水量变化较其他季节更显著,年降水量呈东部增加,西部减少趋势。②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日数变化呈减少趋势,四季降水日数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春季和秋季降水日数变化呈减少趋势,夏季和冬季相反。河南西部和北部地区减少趋势较大。③年平均降水量与降水日数都存在2a和4a的主周期,季节尺度上降水量与降水日数的主周期范围在2-4a,在70-90年代存在6-8a的周期,降水量在年尺度上不存在显著突变点,春季降水量从多到少的突变年份1992年。降水日数在1990年出现由多到少的突变,春季降水日数减少的突变点是1997年,秋季降水日数减少的突变点是1970年。 2.①年尺度上,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低)气温都呈现出显著地上升趋势。季尺度上,春季各温度要素的上升趋势明显,夏季平均气温与日最高气温则呈现减小趋势,秋季各温度要素呈增加趋势,冬季变化趋势不显著。气温变化在月尺度上与季节尺度保持一致。除日最高气温在夏季呈现下降趋势外,其余各要素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这与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相一致。空间分布上看,年均气温增加趋势较大的区域主要在河南东部和中部地区,春季河南南部地区变化趋势大于北部地区;夏季,河南地区平均气温从东北到西南减小趋势逐渐变大;秋季和冬季的气温要素都呈现出增加趋势,其特征表现为从西到东增加幅度逐渐增大。②年尺度上,气温要素的主周期范围在2-6a范围内,季节尺度上存在4a的主周期,年平均气温在1997年发生显著突变,自1997年之后全省平均气温显著上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在1997年前后也表现出相同的突变;春季,在2001年前后存在气温要素由低到高的突变;冬季在1991年前后也存在气温要素由低到高的突变。 3.①研究区域的极端总降水量有倾向率为1.2mm/10a的增加趋势,极端降水日数的变化趋势不显著,河南中东部地区是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增加趋势较大的地区。同时河南中部地区也是最长无降水日数增加趋势较显著的地区。②河南地区的极端高温事件在研究时间范围内呈现出了明显的先减后增的趋势,增加趋势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南西部。极端低温事件呈现出明显的持续减小趋势,空间分布呈现出从西到东减少趋势逐渐增强的特征。 4.河南地区的年、季节和月降水量与气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年平均降水量与气温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相关度为中度相关。春季、夏季和秋季的平均降水量与平均气温之间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都大于0.3。一、五、六、七、八、九、十、十一月的月平均气温与月平均降水量之间表现为中度相关,其回归方程的P值显示达到了0.01的显著水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海涛;张向军;李绣东;买买提;王永莉;;和田河流域1954-2007年气温及降水气候特征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9年04期
2 李书严;马京津;;城市化进程对北京地区降水的影响分析[J];气象科学;2011年04期
3 刁学贤;青岛近百年气温变化的统计分析[J];海洋预报;1996年03期
4 杨超梅;广西东南部近36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广西气象;1997年02期
5 韩添丁,叶柏生,焦克勤;天山天格尔山南北坡气温变化特征研究[J];冰川冻土;2002年05期
6 何雨,杨月,贾铁飞;20世纪后期呼和浩特地区气温变化特点及其环境效应[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2年04期
7 史忠海;王国庆;余辉;姜越飞;荆新爱;李皓冰;;气温变化对黄河流域蒸发能力的影响[J];河南气象;2006年01期
8 高洪程;周明丽;娄德君;;大庆市近50a来的气温变化及突变分析[J];黑龙江气象;2006年02期
9 马荣;;和田市近30年来气温的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8年03期
10 刘丽;王晓红;;根河市近47年来气温变化特征[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21期
11 王小瑞;刘喜迎;;安阳市近58a气温及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9年S1期
12 朱莱茵;许映军;崔维佳;顾卫;黄树青;;渤海湾西部沿岸地区气温特征的观测研究[J];气象科学;2009年05期
13 李红梅;景毅刚;;气候变暖对陕西冬小麦播种期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11期
14 罗玉友;罗值贤;陈明远;;大方县近49a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贵州气象;2010年S1期
15 叶愈源;湖南近七十年来的气温变化特征与水稻生长期低温冷害的联系[J];地理研究;1986年02期
16 汤燕冰;;近40年浙江省气候变化的分析[J];科技通报;1993年04期
17 杨福安;;近六十余年四川省气温异常的初步分析[J];四川气象;1993年02期
18 周庆亮;北方大部降雨少 东部气温变化大——1997年10月[J];气象;1998年01期
19 雷媛,孙彭龄;浙江省近百年气温变化研究[J];气象;2001年10期
20 徐良炎;降水明显偏多北方旱情缓解气温变化剧烈华南出现冻害——2002年12月[J];气象;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德汴;喻谦花;张明周;张睿;霍继超;陈光华;王娟;张亚静;王二虎;孟宪川;鲁建立;张欣;;开封、安阳市气温变化及异同和减缓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杨丽容;刘景涛;;钟山县50年的气温变化特征[A];2008年广西气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刘正洪;黄诚;谢鹏;樊旋;;启东近半个世纪气温变化特征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江苏省气象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善芳;刘桂才;李树军;;潍坊市近49年四季季长及气温变化特征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5 杨艳超;高红燕;寇小兰;李晓廉;;华山近56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4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1年
6 费冬冬;骆亚军;杨军;熊守权;郑炜;滕华超;陈磊;;近51年鄂西山地气温变化特征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C];2011年
7 戴升;马占良;时兴合;白彦芳;傅生武;;青海省2004年4~5月气温变化的诊断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于巧梅;朱宵峰;蒋峰;;气温变化对用电负荷影响的分析[A];平安浙江气象保障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黄远山;;探测环境与气温变化特征分析[A];2009第五届苏皖两省大气探测、环境遥感与电子技术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9年
10 于巧梅;朱宵峰;蒋峰;;气温变化对用电负荷影响的分析[A];第二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二卷(气象分卷)[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婷;中国区域气溶胶的光学厚度特征和气候效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2 樊红芳;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及大地形气候效应[D];兰州大学;2008年
3 冯娟;西南澳类季风环流及其与西南澳洲降水的关系[D];兰州大学;2010年
4 王冀;中国地区极端气温变化的模拟评估及其未来情景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5 邓北胜;极端气候事件研究规律[D];兰州大学;2010年
6 吴岩峻;不同天气系统对海南岛降水的贡献及其变化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7 季明霞;欧亚大气环流与地表气温之间的反馈和相互作用[D];兰州大学;2009年
8 张莉;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东亚降水模拟的检验[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9 万蓉;基于气候的采暖空调耗能及室外计算参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10 石洪华;典型城市生态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瑜;河南省近49年来降水和气温变化特征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2 陈晓燕;中国北方极端降水事件特征及成因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赵云;流域洪水过程对极端降水事件的响应分析[D];郑州大学;2012年
4 王苗;我国东部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5 李明刚;近50年我国华东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及环流特征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6 杨靖文;近100年德国四站点极端降水的频数和强度变化趋势以及极值理论分布拟合[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辛慧慧;离石气温变化及城市化影响初步分析[D];山西大学;2011年
8 张焕;中国大陆东部小时降水气候学分布及其变化特征[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0年
9 朱月佳;中国冬季极端降水事件与天气尺度瞬变波活动的可能联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10 孙丽华;秦皇岛市近45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D];兰州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崔玉艳 杜恩;四种病骤增 发病缘于气温变化[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林之光;春捂秋冻提法不科学[N];科技日报;2006年
3 郭德新 小王;“秋冻”不当易伤身[N];中国消费者报;2003年
4 赵俊晖;监测气温变化拟定上货波段[N];中国服饰报;2011年
5 程守勤;气温变化大 当心几种病[N];大众卫生报;2005年
6 记者 张诒年;夏耕:依据气温变化供暖[N];中国气象报;2009年
7 王秀芳;天寒三处要保暖[N];保健时报;2007年
8 记者师巧梅;元旦期间我区天气晴好[N];新疆日报(汉);2008年
9 陶慧君;气温变化防眼痒[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10 特约记者 郭继萍;全疆大部无风雨中秋宜赏月[N];阿克苏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