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以及各项制度壁垒的开放,我国农民跨区域流动规模在不断扩大,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在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凸显。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农民工子女不能同城市学生一样享受均等化的义务教育。近年来,各级政府为此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影响最深的是,2003年国务院出台的“两为主”政策,即: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立学校为主。该项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政府在对待农民工问题上首次引入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政界及学界多数专家认为,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普遍标准解决农民工问题,是转变政府执政理念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是十二五规划的约束目标。因此,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理论工具来研究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甚为迫切、甚为现实。
本文以2003年“两为主”政策的实施为分水岭,分别阐述了这两个阶段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第一个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入学难”,第二个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入学难”得到了缓解但仍然存在,教育过程不均等和义务教育后问题开始凸显;其次,分析了上述问题的成因,包括: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滞后、户籍制度和流动人口管理制度落后、教育机构管理与服务不到位、课程制度与考试制度滞后等;接着,梳理了美国、英国、印度、南非的教育公平经验;最后,在借鉴国外教育公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缓解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服务不均等问题的对策,包括:构建流动儿童教育计划、创新区域内教育服务、改革课程制度和考试制度、加强教育服务监管。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研究视角上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切入点、在研究结论上引入电子随行卡机制为实现群体间教育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