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胸椎关节突关节角方向与胸椎黄韧带骨化临床关系研究
【摘要】:目的
利用CT扫描对93例成人下胸椎左右两侧关节突关节角方向进行测量并加以研究分析,以了解正常人下胸椎胸9-胸12关节突关节角的形态分布规律,进一步探讨胸椎关节突关节角方向在胸椎黄韧带骨化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1.选取门诊或住院病人43例,胸椎CT检查显示黄韧带骨化,且除外胸椎骨折、胸椎关节突关节融合等影响测量者,作为病例组,其中包括21例男性,22例女性,年龄在29-76岁之间,平均年龄53.98岁。病变均位于下胸椎,15例病变累及T9节段,26例病变位于T10节段,T11节段受累38例,T12水平病变28例,其中4例单节段病变,17例双节段受累,三个节段及其以上多个节段病变有29例。
选取50例无胸背部疼痛,不伴有下肢麻木、无力,无间歇性跛行,无步态异常,并经过详细的临床检查及影像学辅助检查后排除胸椎黄韧带骨化及其他胸椎病变的患者作为正常组,其中包括28例男性,女22例,年龄在19-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66岁。
2.CT测量:以胸8-胸12作为扫描间隙,取平行于下位椎体的上终板的平面作为CT扫描的横切面,然后在横断面骨窗(窗宽:2000;窗位:500)条件下测量两侧关节突关节角。
3.比较分析胸椎黄韧带骨化患者的关节突关节角的方向与正常组角度的差异,进一步研究探讨关节突关节角的方向及其不对称性与胸椎黄韧带骨化之间的临床关系。
结果
1.黄韧带骨化组与正常组一般情况
OLF组与正常组性别比例相似,但两组之间年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2.正常组下胸椎左右两侧的关节突关节角
同节段左右侧别对关节突关节角:测量结果显示,下胸椎各个节段同一胸椎平面的左右两侧关节突关节角不尽相同,但经过统计比较分析显示同一节段的左右两侧关节突关节角差异不大,无明显侧别优势。下胸椎各节段双侧关节突关节角存在有不对称现象,所有下胸椎节段的不对称率平均为14%左右,其中以胸10/11节段不对称率最高,为29%。
下胸椎各不同节段的关节突关节角:将下胸椎不同节段的关节突关节角进行比较,比较结果显示胸8-胸11之间各节段关节突关节角变化范围很小,差异性不明显,而胸11/12节段与其它各节段之间关节突关节角差异性均较为显著。下胸椎各个节段的小关节角度分别为:胸8/9节段,角度在7.51-23.24°之间;在胸9/10水平,关节突关节角的角度在8.07-25.6°之间;胸10/11的角度在8.79-26.73°之间;胸11/12的角度为-23.79-17.64°。胸8-胸11的关节突关节角均与矢状面交角后向前外侧呈角。到胸11/12节段,由于为胸腰段过渡节段,为了适应腰椎的关节突关节角,关节突关节角的方向由向前外侧成角突然变化为向后外侧成角,关节面也转变为接近于矢状面。
3.下胸椎关节突关节角与胸椎黄韧带骨化的临床关系
在胸椎黄韧带骨化的病例组中,各病例受累节段各不相同,以胸10/11节段受累最多。与正常组相比,病例组中病变累及节段的两侧关节突关节角的不对称程度较高。在胸8-胸12各个节段中,OLF组关节突关节冠状位角普遍小于正常组,t检验结果表明关节突关节角的方向与胸椎黄韧带骨化的发生明显相关。在胸10/11和胸11/12这两个节段,病变节段的关节突关节角的不对称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及病例组其它节段,且胸11、12两节段也是临床上胸椎黄韧带骨化最好发的部位,因此认为胸椎关节突关节角的方向及其不对称可能在胸椎黄韧带骨化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论
1.下胸椎同节段两侧关节突关节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存在不对称现象。
2.病变节段的关节突关节角的不对称几率高于正常节段,因此认为胸椎关节突关节角的不对称可能与胸椎OLF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关节突关节角的不对称更容易诱发胸椎黄韧带骨化。
3.下胸椎关节突关节角方向与胸椎黄韧带骨化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关节突关节角越接近于冠状位,胸椎OLF的发生率越高。
4.胸椎OLF的发生与患者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
|
|
|
1 |
陈雷;李宜照;赵秀文;李康华;;双节段颈椎椎间融合内固定对邻近下位关节突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9年42期 |
2 |
杨卫新,章稼,何怀,昝云强;腰椎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形态的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24期 |
3 |
丁文元;李宝俊;李华;申勇;董玉昌;威廉姆斯·锡冉茨;;胸椎单侧关节突关节切除对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
4 |
王善琛;王建华;夏虹;;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术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8年10期 |
5 |
崔志明;张金波;保国锋;崔道然;李卫东;徐冠华;孙郁雨;王玲玲;朱乐银;崔颖;;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器的研究与设计[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09年01期 |
6 |
席新华;吴强;唐华军;胡孔和;李康华;李雄;陈立科;;成人下颈椎椎体与关节突关节倾角的X射线测量数据[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04期 |
7 |
郭素然,方芳,徐云良;正常颈椎关节突关节面倾角X线测量[J];放射学实践;2001年S1期 |
8 |
刘红;初迎幸;邹晓光;王传堂;刘本波;;颈椎关节突关节摄影位置的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年05期 |
9 |
刘观燚;徐荣明;马维虎;阮永平;;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解剖学测量与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关系[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年02期 |
10 |
李恩惠;刘新宇;杨志平;李昕;丰荣杰;刘文广;李建民;;颈椎肿瘤单侧关节突关节切除后的稳定性重建[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年07期 |
11 |
胡孔和;吴强;李康华;席新华;卢海波;李雄;陈立科;王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邻近下位关节突关节压力变化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9年04期 |
12 |
唐华军;吴强;熊英辉;刘建平;;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倾角测量在后路侧块螺钉固定术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0年11期 |
13 |
郭功亮;齐兵;曲阳;赵宝林;;关节突关节切除范围对下颈椎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10年04期 |
14 |
罗亚平,江曙,邵惠南;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小关节突关节矢状角变化的研究及临床意义[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9年03期 |
15 |
严望军,李家顺,贾连顺;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病因学[J];脊柱外科杂志;2003年04期 |
16 |
李筱贺;李志军;李少华;徐达传;;青少年胸腰椎关节突形态研究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9年02期 |
17 |
吴强;卢海波;李康华;胡孔和;席新华;李雄;陈立科;王斌;;颈椎前路不同术式对邻近下位关节突关节压力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年23期 |
18 |
徐荣明;刘观燚;赵红勇;马维虎;孙韶华;许楠健;林华杰;;胸椎关节突关节解剖学测量与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关系[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年06期 |
19 |
王金武,陈德松,王劼,方有生,顾玉东;大鼠颈椎关节突关节神经的来源——HRP逆行追踪法[J];解剖学杂志;2001年02期 |
20 |
顾洪生;李振宇;肖建德;阎洪印;田长庆;周文钰;于从;;腰椎退行性滑脱与小关节形态之间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