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地区中老年人群类风湿关节炎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
【摘要】:背景与目的: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累及多器官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早期极易漏误诊,晚期会导致关节肌肉功能丧失,使RA患者预期的生存期减少3-10年。英国一项研究估计英国每名患者每年的平均成本为5-8万英镑,中国每年的医疗费用不断升高,成都地区3年中临床应用的缓解疾病的抗风湿性药物(DMARD)用药金额2907.39万元,平均年增长率11.6%。另一方面我国风湿病专业起步晚,很多非专业医生对此认识不够,早期诊断有相当大困难,以致贻误病情。因此,RA筛查和防治不仅成为国际风湿病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点,而且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事件。
世界各国相关机构积极开展对RA流行病学的研究,如英国的Norfolk,法国的EPIRHUM-2以及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大学RA研究中心、NIH、CPR以及北美SONORA等。其中发病率研究主要在美国和欧洲国家如英国开展,亚洲国家除日本外大部分为患病率的研究。RA全球患病率约为1%,平均年发病率约0.02-0.05%,北美、北欧研究表明20世纪60年代后的疾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下降。发展中国家因各种原因对RA流行病学做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的1981年世卫组织与国际抗风湿病联盟合作制订了世卫组织/ILAR控制风湿性疾病社区导向计划。COPCORD项目目标是帮助减少风湿性疾病有关的流行病学资料缺乏的现象,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社区,并考虑疾病的可能的危险因素并预防风湿性疾病进一步发展。亚洲的泰国、菲律宾、巴基斯坦、中国以及印度:中东的科威特;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国已经先后开展了COPCORD研究。
中国于1984年首次开始了国内的风湿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内地的RA患病率从0.2到0.37%不等,大陆南北RA患病率没有明显区别,也没有种族的显著差异。风湿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已经在中国的许多地方进行,但是他们大多没有一个统一的或系统的方式进行,从方法论问题上可能存在潜在的偏见,其他因素也会影响调查结果。
以上的研究在诊断上一般使用的都是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ACR)标准,但其不能区分早期RA或早期关节炎。为此2010年美国和欧洲的抗风湿病联盟(The 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 EULAR)提出了(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重点关注疾病的早期特征。临床滑膜炎是新的标准中心,其中包括发生关节炎的关节数量,血清异常升高以及急性期症状的持续时间。鉴于最新的2010年ACR/EULAR方法论严格的开发标准,所以推荐未来任何的以人口为基础的流行病学使用其标准进行RA的发病率和或患病率的调查。
RA是一种多因素疾病,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发。本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遗传易感性,性别,年龄,吸烟,社会经济状况。大多数这些因素都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关联。保护因素包括饮酒、妊娠,口服避孕药,鱼类,橄榄油和素食等。我国目前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调查,对国内RA患者危险因素知之较少。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各地的RA流行病学也不相同,国内在中部地区进行的RA流行病学调查未见有报道,故此次在河南南部漯河地区进行COPCORD研究,同时使用最新的2010年ACR/EULAR诊断标准统计调查,揭示漯河市成年人群RA的患病率、知晓率,分析其危险因素,为制定合理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于2011年7月~2011年12月在漯河市城区4个社区,漯河市辖区内两个县市区4个社区,农村8个,抽取样区内4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参检人员进行一般情况及病史的问卷调查,做全面体检及实验室检查。
2.研究方法研究分为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抽样调查阶段,对抽样区所有4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抽样调查结果,关节评分=1分且时间6周或者关节评分1分的这部分研究对象,进入第二阶段,即化验检查阶段,抽血进行血清学和急性时相反应物测定。
3.问卷调查由经过专门培训的风湿免疫科专科医师、研究生和实习生作为问卷调查员,采用集中调查为主和入户调查为补充的方式进行。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行为习惯,类风湿关节炎及危险因素筛查,家族史,详见附表
4.质量控制按样本量的1%进行重复调查,运用重复调查资料对样本的代表性及可靠性进行检验,血生化检测应符合实验室质控标准。
5.诊断标准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依据ACR/EULAR2010年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定义包括4个部分,4个部分得分的总得分6分以上可确诊类风湿关节炎。
6.统计学方法所有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相关化验检测数据均使用EpiData3.0软件专人输入计算机,数据经整理后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以漯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年龄性别构成标化疾病患病率。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及趋势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RA相关因素分析。检验水准a=0.05。
结果:
1.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调查居民8610人,有效样本8274例,应答率为96.10%,年龄45-91岁,平均年龄(61.36±7.39)岁,在年龄段的分布中,60-65岁年龄段患者最多,占27.50%(2275人)。在性别分布方面,男性3361人(40.62%),平均年龄(62.78±7.59)岁,女性4913人(59.38%),平均年龄(60.38±7.09)岁,男女比例为1:1.46。
2.RA诊断定义中各部分基本资料
2.1受累关节分布情况大关节中受累最高的是膝关节和肩关节,膝关节左右两侧的受累的比例分别为5.63%和5.66%,合计高达11.29%。肩关节的受累率为7.88%,左右两侧分别为3.87%和4.01%,小关节以指间关节为主,大约为2.01%,评分分别为0、1、2、3、5分的患病率分别为13.62%、7.57%、2.79%、1.87%和0.23%。男性总体关节痛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χ2=18.075P0.0001),主要体现在大关节受累,而小关节受累患病率低于女性,(3.11%VS2.32%,χ2=4.630P=-0.031)。在年龄分布上,关节受累评分为2、3和5均在60-64岁获得高值,此年龄段关节受累率分别为2.90%、2.02%和0.26%。
2.2受累关节持续时间关节评分为0、1、2、3、5分持续时间6周的比例分别为12.75%、6.79%、2.45%、1.76%和0.21%。
2.3血清学检测血清学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与抗环瓜氨酸多肽(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抗-CCP)抗体滴度均呈现偏态分布,RF和抗CCP抗体低滴度阳性和高滴度阳性率分别为6.62%、1.96%和5.48%、1.55%,其中男性中RF和抗CCP抗体低滴度和高滴度阳性率分别为4.19%和1.05%;0.72%和4.76%,显著低于女性。关节评分为3和5分的研究对象,RF和抗CCP抗体低滴度阳性和高滴度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关节评分为1分的研究对象(P0.05)。
2.4急性时相反应物检测情况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升高的阳性率分别为17.48%和14.27%,升高率为19.75%。在进行男女间性别比较发现,女性ESR升高率显著高于男性(22.22%VS10.21%,χ2=23.123P=0.0001),CRP升高率在性别间也具有同样的趋势(16.58%VS10.73%,χ2=6.460P=0.011),急性时相反应物升高患病率随关节评分增加而升高,趋势性检验(χ2=152.675P0.0001)。
3.RA的患病率漯河市中老年人群类风湿关节炎的粗患病率为0.76%,依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的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进行标化后,其患病率为0.71%。在年龄分布中,65-69岁和60~64岁两个年龄段的患病率较高,分别为1.13%和0.84%,标化后分别为1.10%和0.77%;性别间比较显示女性患病显著高于男性(1.02%VS0.39%,χ2=10.513P=0.001)。
4.RA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性别(女性)、居住楼层(一层)、吸烟和遗传因素是RA的重要危险因素
5.RA的知晓、认知和治疗情况在确诊的63例RA调查对象中,有47人知晓自己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炎,知晓率为74.60%,但对类风湿关节炎有正确认知的研究对象仅为29人,认知率为46.03%,治疗情况也不乐观,多集中于当地的小医院或私人诊所,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71.43%和18.57%。
结论:
1.首次使用2010年ACR/EULAR标准用于漯河地区流行病学调查
2.RA患病率为0.71%,女性为1.02%,男性为0.39%
3.RA发病和性别以及居住环境有关系
4.漯河地区RA知晓率治疗率都较低。
|
|
|
|
1 |
于丽;;风湿性疾病治疗:从理念的转变到临床实践——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栗占国教授[J];中国处方药;2008年05期 |
2 |
杨文黎;类风湿关节炎药物治疗近况[J];青海医药杂志;1999年01期 |
3 |
梅洵,刘燕鸣,周燕,李永琴,吴明斌;血清抗核周因子等自身抗体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意义[J];江西医学检验;2004年05期 |
4 |
吴盛海;陈光;金谦;张卫英;;联合检测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J];浙江实用医学;2005年06期 |
5 |
;类风湿关节炎与痛风性关节炎的区别[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5年24期 |
6 |
侯平;;风湿性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年17期 |
7 |
冯嫒嫒;宝永君;娜日娜;王秀梅;;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西医结合简述[J];内蒙古中医药;2008年05期 |
8 |
王晋;王雁;郭晓霞;;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J];中外医疗;2010年08期 |
9 |
冯兴华;;祛邪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治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5期 |
10 |
张建平;类风湿关节炎的影像诊断——单纯X线所见[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1年01期 |
11 |
陈秀梅,陶怡,叶凤珍;对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艾森克个性调查[J];南方护理学报;1996年02期 |
12 |
孙富崇;蝮蛇抗栓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53例[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7年06期 |
13 |
黄国平;田常炎;;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J];海军医学杂志;1997年04期 |
14 |
;类风湿关节炎能引起哪些内脏损害?[J];中国临床医生;1999年08期 |
15 |
梁晋全;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诊断与治疗[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0年04期 |
16 |
左晓霞,胡燕青,王浩,蒋庆年,王柳;小剂量强的松联合慢作用抗风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01年09期 |
17 |
朱静;刘建;吴晓丹;;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J];医学科技;2002年01期 |
18 |
黄梅,张瑶珍,孙汉英,刘文励,邓金牛,陈淑萍;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J];临床内科杂志;2005年02期 |
19 |
张建军,沈国民;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04期 |
20 |
童艳华;甲氨喋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观察与护理[J];职业与健康;200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