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2004~2012年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
【摘要】:目的
分析2004~2012年郑州市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传染病防控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郑州市2004~2012年各级医疗机构报告的传染病数据进行收集整理,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郑州市发病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1.2004~2012年郑州市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丙类传染病30种,共计462212例,平均发病率为708.85/10万;死亡842例,平均死亡率为1.29/10万,病死率0.02%。发病率波动在436.89/10万~994.89/10万之间,2004年最低,之后逐年上升,到2009年达到发病高峰(994.89/10万)后开始下降,到2012年又略有抬升。死亡率波动在0.59/10万~1.95/10万之间,2006年死亡率最低,2010年死亡率最高。报告发病地区差异较大,在344.65/10万-1149.48/10万之间,9年的平均发病率最高的是二七区,1149.48/10万;最低的是巩义市,344.65/10万。男性发病281596例,发病率843.77/10万,女性发病180616例,发病率569.05/10万,男女性别比1.56:1。0-1岁组发病最多,占总发病的20.61%(95243/462212),35岁以后发病数逐渐下降。发病前五位的职业为:农民、散居儿童、学生、工人、家政家务及待业,前五位职业占69.72%。
2.郑州市2004~2012年报告乙类传染病20种,297861例,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数的64.44%,平均发病率460.12/10万,死亡817例,占法定传染病死亡总数的97.03%,平均死亡率1.36/10万,平均病死率0.27%。2004~2012年报告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207075例,占报告乙类传染病的69.52%,居第一位,呈上升趋势;报告呼吸道传染病56444例,占乙类报告传染病的18.95%,居第二位,报告肠道传染病累计33606例,占乙类报告传染病的11.28%,居第三位;肠道和呼吸道传染病均呈下降趋势。
3.郑州市2004~2012年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10种,164351例,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数的35.56%,平均发病率252.02/10万,死亡25例。占法定传染病死亡总数的2.97%,平均死亡率0.04/10万。2008~2012年报告手足口病44107例。有2个发病高峰,2009年、2012年,发病率分别为260.56/10万和127.38/10万。2月份发病最低,614例,占报告发病的1.39%,5月份最高,10653例,占24.15%,3~7月是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报告发病32474例,占73.63%。发病数前五位地区为:金水区、二七区、中原区、管城区、中牟县,前五位地区占发病总数的91.15%。男性发病27196例,女性发病16911例,男女性别比1.61:1。5岁以下高发,报告发病40859例,占92.64%,55岁以上无发病;发病以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学生为主,这三种职业报告发病43999例,占99.76%。2008~2012年报告实验室诊断病例4740例,其中EV71阳性2478例,占52.28%,CoxA16阳性83例,占17.59%,其他肠道病毒(PE)阳性1428例,占30.23%。报告重症1696例,占手足口病发病的3.85%,发病最高的是1~2岁组,发病736例,占43.40%,2岁以下发病1387例,占81.78%,EV71阳性占83.23%,CoxA16阳性占1.01%,PE阳性占15.76%。
结论
郑州市法定传染病2004~2009年呈上升趋势,2009年达到高峰,此后呈下降趋势,2010~2012年波动上升。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的报告例数分别占乙类传染病报告的第一、二、三位。
|
|
|
|
1 |
李启泉,任勇;孝感市1977~1999年传染病谱变迁[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0年S1期 |
2 |
杨兴堂;宝山某医院十年传染病报告综合评价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0年03期 |
3 |
刘海萍;连云港市连云区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及医院漏报调查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03年01期 |
4 |
王希英,高明香,刘振宝;昌乐县1999~2002年各级医疗单位传染病报告质量分析[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3年05期 |
5 |
毛立雄;江山市居民法定传染病回顾性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3年02期 |
6 |
郭秀芳,隋英杰,袁新风;基层传染病报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年12期 |
7 |
杨秀英,李枫,刘婉丽,王琪,于雪晶,邹晓婷;佳木斯市2003年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4年11期 |
8 |
刘素芹,张清华,胡祥标;淮北市1997-2003年学生传染病患病情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05期 |
9 |
任学锋,王立秋,万若涛;新疆喀什地区传染病社区监测与预警系统及公众认知水平快速评估结果[J];疾病监测;2005年09期 |
10 |
丁烯,朱雪峰,唐雯,陈思,管芝;某院10年间法定传染病的分布[J];现代预防医学;2005年11期 |
11 |
张红霞,杨春梅,曾发贵;某部传染病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2期 |
12 |
张彦;任福祥;;我院全面落实传染病报告制度的几点做法[J];西南国防医药;2006年01期 |
13 |
丁明星;万丹;叶玉芳;;正安县2004年传染病报告情况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6年04期 |
14 |
王天梅;候淑杰;迟丽娜;;现阶段传染病的特点与预防[J];哈尔滨医药;2006年01期 |
15 |
宋风兵;李津;肖海;王万明;饶本强;马予洁;;维和行动中传染病的防治策略[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6年04期 |
16 |
王铁战;;论传染病的预防及控制[J];医学动物防制;2006年07期 |
17 |
张惠丽;于世和;张殿鸿;王德焕;;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年06期 |
18 |
叶小红;;临海市2005年传染病报告调查[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6年06期 |
19 |
刘光明;吴良乔;;提高传染病报告信息准确性的探讨[J];疾病监测;2007年04期 |
20 |
朱庆;林志文;;海口市三甲医院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0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