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146b-5p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TPC-1相关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
【摘要】:背景Micro RNAs(小分子RNA,mi RNAs)是一类全长约为21~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小RNA分子,mi RNA可以识别特定的靶m RNA,转录以后信使RNA可以调节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参与调控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凋亡等生命活动。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为甲状腺癌,其在恶性肿瘤中约占3%,已跃居头颈部恶性肿瘤的首位,女性发病较多。近年来各国报道甲状腺癌发病率的增长多以PTC为主。由于PTC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常常导致患者就诊时已经有淋巴结转移或已侵犯周围器官和组织。因此,探索PTC有效的治疗靶点、寻找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一直是提高PTC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所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本实验前期的研究中,应用高通量的Micro RNA微阵列筛选不同分期的PT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cro RNA时发现,mi R-146b-5p在早期和中晚期PTC组织中均呈明显高表达,同时随着肿瘤分期的增加,其表达水平有升高的趋势,提示其在PTC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Mi R-146b位于10q24.32,与mi R-146a具有高度的序列同源性。He及Sheu等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及RT-PCR方法研究发现mi R-146b在PTC组织中过表达。Kim、Xing及Chou等发现mi R-146b在BRAF基因突变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BRAF基因突变与PTC的侵袭性有关,这可能是mi R-146b在PTC中过表达的一个分子机制。但目前尚未有关于mi RNA-146b-5p与PTC细胞生物学影响及相关机制的相关报道,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望获得mi R-146b-5p对PTC的生物学行为影响的可靠证据,为确立mi R-146b-5p作为PTC诊断和预后监测的生物学指标及治疗靶点奠定理论基础。本次实验通过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TPC-1细胞株稳定转染使mi R-146b-5p过表达,之后通过CCK-8、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对比转染前后PTC的增殖、凋亡、周期以及迁移、侵袭能力的变化。从而探讨mi R-146b-5p过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展的关系及mi R-146b-5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作用机制。目的本实验通过慢病毒载体构建和慢病毒包装并通过慢病毒侵染试验,使得hsa-mir-146b-5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TPC-1细胞株中得到稳定高表达,这个试验为接下来进一步研究mi R-146b-5p过表达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TPC-1增殖、凋亡、迁移、侵袭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打下坚实的基础。方法1.慢性毒质粒的构建:(1)构建mi R-146b-5p过表达慢病毒质粒(2)将过表达慢病毒质粒转染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TPC-1,获取mi R-146b-5p稳定过表达的细胞单克隆2.mi R-146b-5p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1)观察mi R-146b-5p过表达对TPC-1细胞增殖的影响:cck-8法检测mi R-146b-5p过表达后可以明显促进TPC-1细胞的增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细胞数均有增加,但实验组的细胞增殖更加明显(P0.05)。(2)分析mi R-146b-5p过表达对TPC-1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可以看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细胞凋亡率之间有明显差异,实验组细胞凋亡率减少更为明显。(3)研究mi R-146b-5 p过表达对TPC-1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划痕实验观察过表过mi R-146b-5p的细胞,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增强,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观察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增强。结果(1)经慢病毒包装侵染将mi R-146b-5p转染至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TPC-1中,细胞数都有所增加,但转染组的TPC-1细胞增殖的更加明显。(P0.05)。(2)CCK-8法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转染mi R-146b-5p基因后可以明显促进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TPC-1的增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TPC-1细胞数都有所增加,但实验组的TPC-1细胞数增加更加显著。(P0.05)。(3)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实验组和空载组、对照组相比较细胞凋亡减少明显,差异显著。(P0.05)。(4)划痕实验观察转染mi R-146b-5p后稳定转染mi R-146b-5p中,24h、48h、72h迁移细胞数量均高于空载体组和对照组,转染mi R-146b-5p后TPC-1细胞的迁移细胞明显增加(P0.05)。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观察24h、48h、72h的穿膜细胞数,转染mi R-146b-5p后TPC-1细胞的穿膜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结论经过慢病毒稳定转染mi R-146b-5p后,转染后细胞经过CCK-8、划痕实验、以及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TPC-1细胞的增殖得到促进,凋亡减少,迁移、侵袭能力明显增强。提示在TPC-1细胞中mi R-146b-5p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展相关,mi R-146b-5p的过表达可以促进TPC-1细胞的异常增殖,这种作用可能是mi R-146b-5p通过调控某种抑制基因靶蛋白来实现的,抑制基因尚有待于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
|
|
|
1 |
王肖琴,陈兴美,徐昌良,傅燕萍;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特征[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年05期 |
2 |
吴黎敏,李航,徐卫萍;甲状腺乳头状癌92例临床分析[J];陕西肿瘤医学;2003年01期 |
3 |
周欢,陈辉,陈贤明;囊性甲状腺乳头状癌误诊1例[J];东南国防医药;2004年01期 |
4 |
王红卫,洪涛,刘江华,曹仁贤,文格波;人甲状腺乳头状癌高表达基因片段筛选与克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4年05期 |
5 |
林艳丽,王丽曾;甲状腺乳头状癌36例临床病理分析[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4年06期 |
6 |
王国亮;张国昌;赵瑾;李锋;;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的分子遗传学研究[J];山东医药;2005年34期 |
7 |
贺清明;张修莉;师福才;;甲状腺乳头状癌二次手术治疗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2006年08期 |
8 |
何春年;张静;邢颖;;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治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6年05期 |
9 |
梁粉花;付青;戴翠华;王刚平;李江涛;赵明春;;甲状腺乳头状癌与乳头状增生的病理研究[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6年11期 |
10 |
赵尔增;;儿童和青春期甲状腺乳头状癌:形态亚型、生物学行为及预后(英)[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
11 |
田丰秋;吕丽;冯晓海;王乃玉;张文波;王莉芬;;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及转移相关的免疫组化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7年13期 |
12 |
王建华;杨敬英;杜智慧;孙雅琴;;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诊断价值(附96例病例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8年11期 |
13 |
王新杰;李建团;李建华;王洪;;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与上皮钙粘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临床医学;2008年06期 |
14 |
史晓龙;郑笑娟;郭新海;李春生;周国平;颜树宏;;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造影与病理对照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04期 |
15 |
王新杰;李清怀;张学东;于云翔;;细胞角蛋白、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刊;2008年04期 |
16 |
周少飞;苗蕾;;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关系[J];疑难病杂志;2009年02期 |
17 |
吴艳秋;;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03期 |
18 |
张文杰;王桂芝;张桂芬;张丽荣;;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年04期 |
19 |
王敏;;29例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理特征及临床意义[J];辽宁医学杂志;2009年02期 |
20 |
王妍;郭石;;甲状腺乳头状癌35例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分析[J];辽宁医学杂志;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