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政府”视角下“一村一警”建设研究
【摘要】:农村稳则天下安。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入,我国的总体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伴随而来的是城乡差距的日益加大,农村的思想观念、组织结构和利益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的治安状况不断地出现新问题和新情况,并逐渐成为影响农业、农村、农民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如何巩固农村的治安管理基础,完善农村的治安防控体系,助推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协调发展,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调研时做出了“希望公安民警恪尽职守、热情服务,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保护群众利益多做贡献”的重要指示。同年9月,河南省公安厅提出在全省开展“一村一警”建设,为构建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供基础支撑。“一村一警”建设作为社区警务工作的细化和延伸,其特点是让机关民警分包社区和行政村,使每一个行政村和社区都配备一名包村民警,达到“村村有警,周周见警”,从而有效预防和打击犯罪,构建更为和谐的警民关系。笔者作为县级公安机关“一村一警”建设的负责人,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虽然“一村一警”建设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公安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间缺乏协同以及社区民众参与不足等原因,使得民警在走访过程中,收集的大量影响社会治安的非警务类矛盾纠纷隐患无法及时化解,邻里联防有名无实;同时,在公安内部,对于“一村一警”建设成效的考评不够科学合理、社区民警专职化实现困难、社区内部多警种协同不足等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村一警”建设的实效性。本研究运用协同政府理论,通过梳理邓州市公安局“一村一警”建设开展的现状,剖析了存在的不足,提出从横向构建多个政府部门协同的矛盾纠纷研判机制和多渠道激发民众参与积极性,以及从纵向实现多警种协同、社区民警实现专职化和落实社会化主体监督考核等方面,推进邓州市的“一村一警”建设,使其为邓州市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