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染料的非简并双光子吸收特性研究
【摘要】:双光子吸收效应是强光光场作用下的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现象,是一种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由于其是长波吸收短波发射的过程,并且可以突破光学衍射极限,目前已被广泛的应用于物理学,生物学以及化学领域中。近年来,随着超短脉冲激光器的发展,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人们对于简并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领域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其研究对象可以分为生物组织内源性发光和外源性发光,其中外源性发光的材料主要有荧光蛋白和荧光染料。而对于双色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领域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荧光蛋白上,对于在荧光显微成像技术中同样占举足轻重地位的荧光染料的非简并双光子吸收的研究少之又少。本论文首先阐述了双光子吸收的过程、特性以及其在物理、生物、化学方面的应用,尤其对双色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然后在实验上搭建非简并双光子泵浦-探测测试系统,对三种商用荧光染料分子香豆素120、香豆素4以及罗丹明6G的非简并双光子吸收截面进行了测试,并对香豆素120和香豆素4的非简并双光子荧光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非简并双光子吸收截面与相应的简并双光子吸收截面进行了对比,从实验上证明了双光子吸收的中间态共振增强效应的存在;最后在理论上基于一维谐振子模型对双光子吸收过程中的中间态共振增强效应进行了定性分析,并改进有效态模型,结合实验对三个荧光染料分子的双光子吸收进行了定量分析,实验和理论非常吻合,证明了我们改进有效态模型的正确性,进一步理论上证明了双光子吸收过程中的中间态共振增强效应。具体内容如下:1.双光子吸收效应的阐述及其应用。首先对双光子吸收过程进行了描述;然后对双光子吸收在光存储、光限幅、微纳加工、荧光显微成像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简单介绍;之后对非简并双光子吸收在红外探测,量子计数,光学取样,尤其是双色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确立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荧光染料的双光子吸收测试实验。搭建非简并双光子泵浦-探测测试系统,对三种商用荧光染料分子,香豆素120、香豆素4以及罗丹明6G的非简并双光子吸收进行了测试,并对香豆素120和香豆素4的荧光特性进行了研究;为了与简并双光子吸收进行对比,通过查阅文献得到罗丹明6G的简并双光子吸收截面,并搭建Z-扫描系统,对香豆素120、香豆素4对应的简并双光子吸收进行了测试;最后通过拟合实验数据进一步得到三种商用荧光染料分子的简并和非简并双光子吸收截面,为荧光染料分子应用于双色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领域提供了基础研究;最后通过简并双光子吸收截面和非简并双光子吸收截面的对比,在实验上证明了双光子吸收的中间态共振增强效应的存在。3.有机分子双光子吸收理论研究。基于一维谐振子模型对双光子吸收过程中的中间态共振增强效应进行了定性分析;基于量子力学微扰理论(Quantum-Mechanical Perturbation Theory),从态求和模型(Sum-Over-States)导出有效态模型(Essential-State)的双光子吸收截面理论表达式;改进有效态模型计算方法,基于实验所发生的双光子吸收,仅保留偶极项(D-term)和对双光子吸收截面有贡献的双光子项(T-term),而忽略其他微小项;通过量子化学分析,并通过共享参数拟合实验数据,得到三个荧光染料分子的双光子吸收截面理论曲线,与实验吻合很好,之后对改进有效态模型中的偶极项和双光子项进行单独分析,进一步证明我们改进有效态模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最后通过理论非简并与简并双光子吸收截面的对比,在理论上证明了双光子吸收的中间态共振增强效应;
|
|
|
|
1 |
任立庆;李凡;刘孝利;王兆华;李增生;;双光子吸收过程中相干控制的解析分析[J];榆林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
2 |
刘常琳;王世杰;张雯;崔月芝;程贝君;李天铎;;有机双光子吸收材料研究及应用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9年08期 |
3 |
孙学勤;赵显;周树兰;李百东;程秀凤;;分枝结构对以N为耦合中心的多分枝分子的双光子吸收性质的影响[J];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7年06期 |
4 |
李子涛;李亚明;;有机双光子吸收材料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2006年02期 |
5 |
方云团,沈廷根,谭锡林;双光子吸收效应对孤子和孤子对传输的影响[J];光学技术;2003年05期 |
6 |
韦韬,王学忠;n-InSb的磁双光子带间吸收研究[J];半导体学报;1988年04期 |
7 |
郭建生,张越,张培林;汞的双光子感生荧光[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88年03期 |
8 |
陈淑潮,陈俊波;一种消除无多普勒双光子光谱中的多普勒背景方法[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88年06期 |
9 |
张越;郭建生;张培林;;激光双光子共振感生荧光和Hg原子的检测[J];应用激光;1988年06期 |
10 |
马海明,李富铭;砷化镓中微微秒光脉冲的自透射[J];物理学报;1989年09期 |
11 |
孙懋琮;比较发光法与双光子吸收的特性[J];中国激光;1984年10期 |
12 |
崔昊杨;许永鹏;曾俊冬;杨俊杰;初凤红;唐忠;;电场对碲镉汞光电二极管双光子吸收跃迁的影响(英文)[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14年01期 |
13 |
周树兰;赵显;孙学勤;程秀凤;;取代基对二噻吩并噻吩衍生物的双光子吸收性质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年10期 |
14 |
沈廷根;双光子吸收效应与增益噪声[J];应用激光;1995年05期 |
15 |
张永红;用新型的双光子吸收计测量骨中矿物质和脂肪[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3年06期 |
16 |
陶荣甲;;双光子吸收产生消除多普勒加宽的光谱[J];激光与红外;1976年05期 |
17 |
雷虹,黄振立,汪河洲,田玉鹏;双光子吸收光谱[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2年04期 |
18 |
朱振和;共振双光子吸收光谱的一种新方法[J];中国激光;1986年09期 |
19 |
邱佩华;赵继然;陈淑琴;王文耀;高福源;;钕玻璃非线性双光子吸收[J];激光;1980年01期 |
20 |
张玮;王迎威;肖思;顾兵;何军;;铝镓氮薄膜双光子吸收效应[J];发光学报;2017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