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颅窝占位的临床研究及术后并发症的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后颅窝占位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这些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后颅窝占位切除手术的患者,按设计表格登记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全切率、术中观察有无侵犯或粘连神经和大血管、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类型等情况。运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后颅窝占位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统计后颅窝占位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生位置等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收集病例883例,术后发生并发症454例,发生率为51.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20岁、21-40岁、41-60岁、60岁),占位发生位置(桥小脑角、岩斜区、四脑室),肿瘤最大直径(3cm、3-5cm、5cm),全切率(全切、次全切、部分切或活检),手术时间(4小时、4-6小时、6小时),侵犯或粘连神经和大血管,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13个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41-60岁、60岁、桥小脑角、岩斜区、四脑室、部分切或活检、手术时间6小时、侵犯或粘连神经和大血管因素的OR1,P0.05,为后颅窝占位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OR1,P0.05,为后颅窝占位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保护因素。后颅窝占位中90.0%为肿瘤性病变,10.0%为非肿瘤性占位,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神经鞘瘤,男女比例为1:1.36,最高发的年龄段为41-60岁。结论41-60岁、60岁、桥小脑角、岩斜区、四脑室、部分切或活检、手术时间6小时、侵犯或粘连神经和大血管因素是后颅窝占位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是后颅窝占位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保护因素。后颅窝占位90.0%为肿瘤性病变,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神经鞘瘤,男女比例为1:1.36,最高发的年龄段为41-60岁。
|
|
|
|
1 |
梁韡斌;;后颅窝容积测量及其临床应用进展[J];淮海医药;2016年03期 |
2 |
裴万夫;詹彦;崔荣周;石全红;谢延风;;面肌痉挛患者与正常人后颅窝容积大小比较[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
3 |
李秀芹;;后颅窝减压术后的护理[J];社区医学杂志;2007年13期 |
4 |
朱建堃;;外伤性后颅窝血肿四例[J];广州医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
5 |
易章超,朱子洪,黄思庆,廖文满;后颅窝天幕脑膜瘤早期诊断的探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9年03期 |
6 |
叶应湖;蔡赣桥;王以诚;;后颅窝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断和治疗[J];湖北医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
7 |
魏振宇;孙有树;王宁;王瑞馨;杨继学;冯胜利;徐鹏;时冲;李学迁;王坤鹏;胡东华;;7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经后颅窝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年04期 |
8 |
陈云凤;刁玲玲;任兴珍;;小脑扁桃体下疝行后颅窝减压术的围术期护理[J];全科护理;2013年29期 |
9 |
张威;王海军;殷利明;钟德泉;赵展;王文涛;;后颅窝血管母细胞瘤临床诊治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6年10期 |
10 |
杜春富,廖述才,高晋健,陈淳,冯文,高利民,郑宏伟;后颅窝占位脑积水与癫痫及枕骨大孔疝的关系与治疗[J];四川医学;2004年06期 |
11 |
叶宏权,娄飞云,杨百春,马骏;小儿后颅窝血肿21例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
12 |
方艳艳;胡郁;;多功能医用枕在后颅窝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上海护理;2018年11期 |
13 |
骆映峰;王华;古兰英;;弹性头箍圈在后颅窝减压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年08期 |
14 |
曾雪玲;唐莉;李坤;;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后颅窝池扩张的临床意义[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年10期 |
15 |
李静;;脊髓空洞症患者32例行后颅窝减压术与空洞引流术围术期的护理及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3年06期 |
16 |
赵雅萍;许崇永;吕夕明;杨琰;黄福光;;胎儿后颅窝积液产前超声影像监测的临床意义[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年06期 |
17 |
吴波,邵强;外伤性后颅窝血肿的临床特点和救治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21期 |
18 |
李舜;冯凌;唐文国;唐晓平;彭华;段军伟;段劼;杨彬彬;张涛;;药物保守治疗与后颅窝减压手术治疗原发性脑干损伤的疗效对比[J];中国药业;2016年21期 |
19 |
任海林;任兴珍;周翔;李游;;后颅窝术后吞咽障碍病人的饮食护理[J];全科护理;2016年16期 |
20 |
朱军,李国新,宋千,王晓东;后颅窝占位术后高热61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05年03期 |
|